什么是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是妊娠中晚期特有并发症,有皮肤瘙痒、黄疸等表现,对胎儿有胎儿窘迫、早产、胎死宫内等影响,对孕妇有产后出血风险,通过血清胆汁酸测定等诊断,一般治疗包括休息、吸氧等,药物治疗用熊去氧胆酸等,要预防及监测,高龄、有肝脏基础疾病、既往有ICP病史孕妇需特殊考虑。
一、定义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是妊娠中、晚期特有的并发症,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瘙痒和黄疸。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雌激素、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
二、临床表现
1.皮肤瘙痒:几乎所有患者首发症状为皮肤瘙痒,多从手掌和脚掌开始,逐渐向肢体近端延伸,甚至可发展到面部。瘙痒程度不一,常呈持续性,白昼轻,夜间加剧。
2.黄疸:部分患者在瘙痒发生数日后出现轻度黄疸,有时黄疸与瘙痒同时存在,分娩后数日内消退。
三、对妊娠的影响
1.对胎儿的影响
胎儿窘迫:ICP会导致胎盘绒毛间隙体积减小,绒毛水肿,影响胎盘的物质交换功能,进而引起胎儿缺氧,出现胎儿窘迫,表现为胎心异常等。有研究显示,ICP孕妇发生胎儿窘迫的概率较正常孕妇明显升高。
早产:由于胎盘功能不良等因素,ICP孕妇早产发生率增加。
胎死宫内:严重情况下可发生胎死宫内,其发生机制与胆汁酸毒性作用干扰胎儿能量代谢及氧利用有关。
2.对孕妇的影响
产后出血:ICP孕妇肝内胆汁酸升高可使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减少,导致产后出血风险增加。
四、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
血清胆汁酸测定:血清总胆汁酸(TBA)水平升高是ICP最主要的特异性实验室证据,TBA≥10μmol/L即可考虑ICP,当TBA≥40μmol/L时病情多较严重。
肝功能检查:多数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轻度升高,一般不超过正常上限的10倍,少数患者可明显升高。总胆红素可轻度或中度升高。
2.胆汁淤积相关检查:瘙痒症状出现前部分患者血清甘胆酸(CG)就已升高,CG升高对ICP的诊断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休息:采取左侧卧位,增加胎盘血流量。
吸氧:每日吸氧3次,每次30分钟,改善胎儿氧供。
药物治疗基础:适当给予维生素类药物,如维生素C、维生素B族等,可能对胎儿有益。
2.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熊去氧胆酸等,可降低血清胆汁酸水平,缓解瘙痒症状,但具体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临床指征。
六、预防与监测
1.预防
有ICP病史孕妇:再次妊娠时ICP复发风险较高,应加强产前监测。
生活方式:孕期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接触可能加重肝脏负担或诱发胆汁淤积的因素。
2.监测
产前监测:定期进行胎心监护,了解胎儿宫内情况;定期检测血清胆汁酸、肝功能等指标,评估病情变化。
分娩时机选择: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孕周及胎儿宫内情况等综合判断分娩时机,一般在孕37-38周左右考虑终止妊娠,以降低围产儿风险。
七、特殊人群考虑
1.高龄孕妇:高龄孕妇发生ICP时,胎儿并发症风险可能更高,需更加密切监测胎儿宫内情况,如加强胎心监护的频率等,以便及时发现胎儿异常并采取相应措施。
2.有肝脏基础疾病孕妇:本身有肝脏基础疾病的孕妇发生ICP时,病情可能更复杂,治疗时需综合评估肝脏功能及ICP病情,谨慎选择治疗方案,密切监测肝功能变化,防止肝脏基础疾病加重。
3.既往有ICP病史孕妇:再次妊娠时,应提前建立产检档案,加强产前检查频率,从早孕期开始就密切关注血清胆汁酸等指标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干预,同时在孕期加强对孕妇心理的关注,因为此类孕妇可能因担心病情复发及对胎儿影响而产生较大心理压力,不良心理状态可能对妊娠产生不利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