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溃疡怎么回事
糖尿病足溃疡是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由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合并感染致足部组织缺损,发病机制涉神经、血管病变及感染,临床表现有症状和体征表现,预防需日常检查足部、选合适鞋袜等,治疗要控血糖、改善循环等,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糖尿病足溃疡的发病机制
神经病变因素: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可导致足部感觉异常,患者可能无法及时感知足部的微小创伤,如鞋子的摩擦、小石子的硌压等,从而使足部容易受伤且不易察觉,进而发展为溃疡。长期的神经病变还会影响足部肌肉的正常功能,导致足部畸形,如爪形趾等,进一步增加了足部溃疡的发生概率。
血管病变因素:糖尿病血管病变主要包括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会使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足部供血不足,组织营养障碍;微血管病变会影响局部的微循环,降低组织对感染的抵抗力。血液循环不畅使得溃疡难以愈合,并且容易引发感染扩散。
感染因素:由于足部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足部局部抵抗力下降,细菌等病原体容易侵入并繁殖,引发感染。感染又会进一步加重炎症反应,破坏组织,使得溃疡难以治愈,形成恶性循环。
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早期可能表现为足部皮肤干燥、脱皮、感觉减退等。随着病情发展,出现溃疡,溃疡可深达不同组织层次,从表皮浅层到深部肌肉、骨骼等。患者可能伴有疼痛、发热等症状,若合并严重感染,还可能出现全身症状,如寒战、高热等。
体征表现:观察足部可见皮肤破损、溃疡创面,创面周围可能有红肿、渗液等炎症表现。根据溃疡的深度和范围可分为不同的分级,例如Wagner分级,0级是有发生足溃疡危险因素的足,无溃疡;1级是表面溃疡,无感染;2级是较深的溃疡,常合并软组织炎,无脓肿或骨的感染;3级是深度溃疡,伴有骨组织病变或脓肿;4级是局部坏疽;5级是全足坏疽。
糖尿病足溃疡的预防与治疗原则
预防方面:糖尿病患者应每天检查足部,观察足部皮肤有无破损、红肿等情况;选择合适的鞋袜,避免足部受到挤压和摩擦;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将血糖稳定在合理范围,如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mmol/L,餐后血糖适当控制,这有助于减少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的发生风险;戒烟,因为吸烟会加重血管病变,影响足部血液循环。
治疗方面:首先要控制血糖,可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如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将血糖控制达标。改善循环,可使用一些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具体药物需遵医嘱)。抗感染治疗,根据创面分泌物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对于溃疡创面,要进行清创处理,清除坏死组织,保持创面清洁。此外,还可采用一些促进创面愈合的治疗方法,如负压吸引治疗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糖尿病患者:老年糖尿病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在处理糖尿病足溃疡时,要更加关注整体健康状况,在控制溃疡的同时,需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其他基础疾病的影响。由于老年患者感觉更加迟钝,更要加强足部检查的频率,一旦发现足部异常要及时就医。
儿童糖尿病患者:儿童糖尿病患者发生足溃疡的概率相对较低,但也需要重视。要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足部护理习惯,如每天清洁足部、选择合适的儿童鞋等。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治疗糖尿病足溃疡时,要考虑到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尽量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如以非药物干预为主的创面护理等。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足溃疡的风险也需要关注。在血糖控制方面要更加谨慎,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在足部护理上要特别注意,因为妊娠期身体变化可能会影响足部血液循环和感觉,要定期检查足部,穿着舒适的孕妇鞋,防止足部受伤引发溃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