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临床表现
糖尿病足有多种症状表现,足部外观可出现皮肤颜色改变、温度变化,有感觉异常如麻木、疼痛,还会有溃疡与坏疽;体征上足部动脉搏动可能减弱或消失,皮肤有干燥、脱屑、皲裂等表现;部分患者有伴随全身表现,如血糖升高相关的口渴、多饮、多尿等,长期高血糖等因素会导致足部及全身多系统病变,需重视相关表现与控制血糖。
一、症状表现
(一)足部外观改变
1.皮肤颜色改变:糖尿病足患者足部皮肤颜色可能出现变化,如肤色暗红、发紫等。这是由于下肢血管病变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局部组织缺氧、缺血,使得皮肤颜色发生改变。例如,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血管的正常功能,进而影响足部血液供应,导致皮肤颜色异常。
2.皮肤温度变化:患足皮肤温度可能降低,与正常肢体相比有明显温差。这是因为血管病变使得足部动脉供血不足,热量输送减少。年龄较大的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管弹性下降等因素,更容易出现这种皮肤温度的改变,且随着病程延长,皮肤温度降低的情况可能会更明显。
(二)感觉异常
1.麻木感:患者常感觉足部麻木,就像有东西裹住一样。这是由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所致,高血糖会损害神经纤维,影响神经的传导功能。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糖饮食、缺乏运动等会加重糖尿病病情,从而加重神经病变,使麻木感更显著。对于女性糖尿病患者,由于生理特点等因素,神经病变的发生和发展可能有其自身特点,但本质上还是与血糖控制情况等相关。
2.疼痛:可表现为刺痛、灼痛等。疼痛的出现是因为神经病变导致感觉异常,或者是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引起的炎症反应刺激神经末梢。有糖尿病病史较长的患者,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往往更为严重,所以疼痛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且程度可能更明显。
(三)溃疡与坏疽
1.溃疡:足部可能出现溃疡,好发于足底、足趾等部位。溃疡的形成与足部长期受压、神经病变导致感觉减退后不易察觉损伤以及血管病变导致组织修复能力下降等因素有关。例如,患者长期行走、鞋子不合适等导致足部局部受压,加上感觉减退不能及时调整,就容易形成溃疡。
2.坏疽:严重时可出现坏疽,根据范围分为干性坏疽和湿性坏疽等。干性坏疽常见于血管病变为主的情况,足部干燥、发黑、坏死组织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湿性坏疽则多伴有感染,足部潮湿、肿胀、有恶臭,是由于血管病变和感染共同作用导致组织坏死。有糖尿病足溃疡病史的患者,再次发生坏疽的风险明显增加,需要更加密切地关注足部情况。
二、体征相关
(一)足部动脉搏动
足部动脉搏动可能减弱或消失。通过触诊足背动脉、胫后动脉等可以发现搏动情况。血管病变是导致糖尿病足的重要因素之一,动脉粥样硬化等血管病变会使动脉狭窄甚至闭塞,从而影响动脉搏动。年龄较大的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管老化等原因,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的发生率相对较高,需要定期检查动脉搏动情况来早期发现血管病变。
(二)皮肤病变体征
皮肤可能出现干燥、脱屑、皲裂等表现。干燥脱屑是因为皮肤缺乏水分和营养,这与糖尿病导致的代谢紊乱以及神经病变影响皮肤汗腺分泌等有关。皲裂则是由于皮肤干燥进一步发展,加上足部受力等因素导致皮肤裂开。对于患有糖尿病时间较长且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皮肤病变往往更为明显,需要加强皮肤护理。
三、伴随全身表现(部分患者)
(一)血糖相关表现
患者可能伴有血糖升高的相关表现,如口渴、多饮、多尿等。因为糖尿病的本质是血糖代谢紊乱,当血糖控制不佳时,这些全身症状会比较明显。长期高血糖状态不仅会导致足部的各种病变,还会影响全身多个系统的功能。例如,儿童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好,除了足部可能出现糖尿病足表现外,还会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等全身表现,所以严格控制血糖对于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足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