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牙周炎的症状有哪些
急性牙周炎有多种症状,牙龈会红肿、出血;牙周袋形成且可能溢脓;有自发性疼痛和咀嚼痛;还会出现牙齿松动,且不同人群症状表现有差异,如儿童、青少年、女性生理期、吸烟人群、有基础病史者、不同年龄阶段及有不良习惯或偏侧咀嚼习惯者等在症状上各有特点。
牙龈红肿:急性牙周炎时牙龈组织会出现明显的红肿现象,这是因为炎症刺激导致牙龈血管扩张、充血,血管通透性增加,使得牙龈组织肿胀。在临床上,可观察到牙龈颜色由正常的粉红色变为鲜红色或暗红色,质地变得松软,触碰时容易出血。例如,研究发现,急性牙周炎患者的牙龈红肿程度与炎症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炎症越重,红肿越明显。
牙龈出血:患者在刷牙、咬硬物或吸吮时容易出现牙龈出血情况。这是由于牙周组织受到炎症破坏,牙龈的毛细血管变得脆弱,容易破裂出血。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的牙龈出血表现可能有所差异,一般来说,儿童和青少年患者可能因口腔卫生习惯不佳等因素更容易出现牙龈出血,而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使牙龈对局部刺激更敏感,出血情况相对更易发生。长期吸烟的人群,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影响牙龈的血液循环和组织修复,也会加重牙龈出血的症状。
牙周袋形成及溢脓
牙周袋形成:牙周组织在炎症作用下,牙周膜被破坏,牙槽骨逐渐吸收,牙龈与牙根面分离形成牙周袋。通过牙周探诊可以测量牙周袋的深度,正常牙周袋深度一般不超过3mm,而急性牙周炎患者的牙周袋深度可超过3mm,且袋壁有炎症。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牙周袋形成速度可能不同,例如,有不良口腔卫生习惯(如不按时刷牙、刷牙方法不正确等)的人群,牙周袋形成相对较快,因为菌斑、牙石等局部刺激物容易堆积,持续刺激牙周组织导致其破坏。
溢脓:当牙周袋内的炎症进一步发展,袋内会有脓性分泌物溢出。此时可以看到牙周袋内有黄色或灰白色的脓性物质,这是因为炎症部位的白细胞等免疫细胞与细菌等病原体相互作用,产生了脓性的渗出物。对于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由于其机体抵抗力相对较低,急性牙周炎时溢脓的情况可能更为严重,且炎症更难控制,因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会加重牙周组织的炎症反应。
疼痛症状
自发性疼痛:患者可能会出现自发性的疼痛,疼痛性质可为跳痛、胀痛等。急性牙周炎引起的疼痛是由于炎症刺激牙周膜内的神经末梢,导致神经冲动传导至大脑产生疼痛感觉。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对疼痛的感知和描述可能不同,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哭闹、不愿进食等,而成年患者可以较清晰地表达疼痛的部位和程度。生活方式中如果有经常熬夜、过度劳累等情况,会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可能会加重疼痛的感觉,因为身体的应激状态会影响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咀嚼痛:在咀嚼食物时,牙齿会受到咬合压力,炎症的牙周组织受到压力刺激后会引起疼痛。患者在咀嚼时会感觉到患牙有明显的疼痛不适,不敢用力咀嚼。对于有长期偏侧咀嚼习惯的人群,可能会导致单侧牙齿的牙周组织承受不均衡的咬合力,更容易在急性牙周炎发作时出现明显的咀嚼痛,因为偏侧咀嚼会使一侧牙周组织负担过重,炎症反应更明显。
牙齿松动
随着急性牙周炎的进展,牙槽骨吸收严重,牙周膜破坏,牙齿的支持组织减少,会出现牙齿松动现象。轻度松动时,牙齿在咀嚼压力下可有一定幅度的松动;中度松动时,牙齿松动度更为明显,在垂直和水平方向都有一定程度的移动;重度松动时,牙齿可能会出现明显的移位。不同年龄的患者牙齿松动的表现不同,儿童处于牙齿发育阶段,急性牙周炎导致的牙齿松动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影响牙齿的正常替换和颌骨的发育;老年患者牙齿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生理性松动,急性牙周炎会加重这种松动情况,且由于老年患者机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弱,牙齿松动后的恢复也相对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