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牙周炎怎么回事
急性牙周炎是由牙菌斑细菌感染引发的牙周组织急性炎症性疾病,病因有细菌感染、局部刺激因素,临床表现为牙龈症状、牙周袋形成、牙齿松动,诊断靠口腔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分局部和全身治疗,不同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儿童需家长助养成良好口腔卫生习惯,女性生理期要注重口腔卫生,老年人要控全身病并定期口腔检查,有基础病史人群治疗要注意感染控制和药物选择。
一、急性牙周炎的定义
急性牙周炎是一种发生在牙周组织的急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由牙菌斑中的细菌感染引发,导致牙龈、牙周膜、牙槽骨等牙周组织出现急性炎症反应。
二、病因
1.细菌感染:牙菌斑是引发急性牙周炎的主要病因,牙菌斑中的特定细菌,如牙龈卟啉单胞菌等,在牙周局部大量繁殖,引发免疫炎症反应。例如,当口腔卫生不良时,牙菌斑容易堆积,为细菌滋生创造条件。
2.局部刺激因素:
牙石:牙石是沉积在牙面上的已矿化的菌斑,包括龈上牙石和龈下牙石,它会持续刺激牙龈组织,导致牙龈炎症,进而可能引发急性牙周炎。
食物嵌塞:食物嵌塞在牙齿缝隙中,会造成局部牙周组织的压力增加,细菌容易滋生,引发急性炎症。比如,长期咀嚼较硬食物导致食物嵌塞未及时清理,就可能诱发急性牙周炎。
不良修复体:不合适的假牙等修复体边缘不贴合,会刺激牙龈组织,影响牙周组织的健康,增加急性牙周炎的发生风险。
三、临床表现
1.牙龈症状:牙龈明显红肿,质地松软,触碰易出血,患者可能会感到牙龈部位疼痛,尤其是在刷牙或进食时,疼痛可能会加剧。例如,急性牙周炎患者刷牙时牙龈出血情况较平时明显增多。
2.牙周袋形成:牙周组织炎症导致牙周袋形成,可伴有脓性分泌物渗出,患者能感觉到牙周袋部位有异物感或胀痛感。
3.牙齿松动:炎症累及牙周膜等组织,会影响牙齿的稳固性,导致牙齿有不同程度的松动,严重时可能影响牙齿的正常咀嚼功能。
四、诊断方法
1.口腔检查:通过视诊观察牙龈的颜色、形态、有无肿胀等情况;探诊检查牙周袋的深度、是否有脓性分泌物以及牙齿的松动度等。例如,探诊时发现牙周袋深度超过正常范围(正常牙周袋深度一般小于3mm)且有脓液渗出,提示可能患有急性牙周炎。
2.影像学检查:X线片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了解牙槽骨的吸收情况,判断牙周组织破坏的程度,辅助诊断急性牙周炎。
五、治疗原则
1.局部治疗:
清洁牙周:通过龈上洁治、龈下刮治等方法去除牙石、菌斑等局部刺激因素,减轻牙龈的炎症反应。例如,龈上洁治可以有效清除牙龈上方的牙石。
局部用药:在牙周袋内放置抗菌药物,如碘甘油等,以控制局部的细菌感染。
2.全身治疗:对于病情较严重、伴有全身症状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全身抗感染治疗,但具体药物需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
六、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发生急性牙周炎多与口腔卫生不良有关,家长应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如每天早晚正确刷牙、使用牙线等,监督儿童少吃甜食和黏性大的食物,减少牙菌斑形成的机会。因为儿童口腔清洁能力较弱,家长的监督和帮助至关重要。
2.女性: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身体免疫力可能会有所下降,更容易受到细菌感染引发急性牙周炎,所以在生理期更要注重口腔卫生,保持口腔清洁。
3.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一些全身疾病,如糖尿病等,这些疾病会影响牙周组织的修复和抗感染能力,导致急性牙周炎更容易发生且恢复相对较慢。老年人要积极控制全身疾病,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发现口腔问题及时治疗。
4.有基础病史人群:如患有心血管疾病等的患者,在治疗急性牙周炎时,要注意治疗过程中的感染控制,因为口腔感染可能会引发菌血症等,影响心血管疾病的病情。在使用药物时要考虑基础疾病对药物代谢等的影响,谨慎选择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