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胃肠炎的治疗
病毒性胃肠炎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液体疗法、药物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一般治疗有饮食调整(保证液体摄入、婴幼儿继续母乳喂养、大儿童给清淡易消化食物等)和休息;液体疗法分口服补液(轻度脱水首选,婴幼儿少量多次)和静脉补液(中重度脱水、口服无效时,精确计算量速);药物治疗中不常规用止泻药,严重时谨慎用,可考虑用益生菌调节菌群;特殊人群中婴幼儿要密切关注、精细调整饮食等,老年人要谨慎评估实施液体疗法等,免疫力低下人群要关注原发病、加强营养等。
一、一般治疗
(一)饮食调整
对于病毒性胃肠炎患者,需保证充足的液体摄入以预防脱水。婴幼儿可继续母乳喂养,较大儿童可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高糖食物,因为高糖食物可能会加重腹泻症状。年龄较小的婴幼儿若出现腹泻,其消化功能相对较弱,调整饮食结构尤为重要,合适的饮食有助于维持营养状况并促进肠道功能恢复。
(二)休息
患者应保证充足的休息,让身体有足够的能量来对抗病毒感染。不同年龄的患者休息需求有所不同,儿童需要更多的睡眠时间来促进身体恢复,成年人也应避免过度劳累,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以利于机体的自我修复。
二、液体疗法
(一)口服补液
对于轻度脱水的患者,口服补液盐是首选的补液方式。口服补液盐能有效地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适用于各年龄阶段的患者,但婴幼儿服用时需注意少量多次给予,避免一次服用过多引起呕吐。例如,对于儿童病毒性胃肠炎轻度脱水,按照推荐的剂量和方法服用口服补液盐,可纠正脱水状态。不同年龄儿童对口服补液盐的耐受量和需求有所差异,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二)静脉补液
当患者出现中重度脱水时,需要进行静脉补液。静脉补液能快速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适用于无法口服补液或口服补液无效的患者。在进行静脉补液时,要根据患者的体重、脱水程度等精确计算补液量和补液速度。对于婴幼儿,静脉补液时要注意穿刺部位的选择和操作的轻柔,避免引起患儿的不适和损伤。
三、药物治疗
(一)止泻药物
目前对于病毒性胃肠炎的止泻治疗,不常规推荐使用止泻药物,因为止泻可能会导致病毒在肠道内滞留时间延长,不利于机体清除病毒。但如果患者腹泻症状非常严重,在严格评估后可谨慎使用一些止泻药物,不过要避免低龄儿童使用强效止泻药。例如,对于成年患者腹泻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时,可在医生评估下谨慎选用合适的止泻药物,但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二)益生菌
益生菌可以调节肠道菌群,有助于改善病毒性胃肠炎患者的肠道功能。对于各年龄阶段的患者都可以考虑使用益生菌,尤其是儿童患者。益生菌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抑制有害菌的生长,促进肠道黏膜修复。不同种类的益生菌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人群,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益生菌制剂。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婴幼儿
婴幼儿是病毒性胃肠炎的高发人群,由于其生理功能尚未发育完全,更容易出现脱水等严重并发症。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婴幼儿的精神状态、尿量等情况,严格按照补液方案进行补液,饮食调整要更加精细,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同时,要注意臀部护理,防止出现尿布疹等并发症。
(二)老年人
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衰退,对脱水等并发症的耐受性较差。在治疗时,要更加谨慎地进行液体疗法的评估和实施,密切监测电解质、肝肾功能等指标。饮食上要选择易于消化且营养丰富的食物,同时要注意观察老年人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三)免疫力低下人群
如患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等,病毒性胃肠炎可能会加重病情。在治疗时,除了常规的对症支持治疗外,还需要更加关注原发病的控制,加强营养支持,提高机体免疫力,同时要警惕继发细菌感染等情况的发生,必要时可适当使用抗生素,但需严格掌握指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