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碎性骨折到底要不要手术
粉碎性骨折是否手术需考虑骨折部位与类型(承重部位多建议手术,非承重部位移位不明显可保守)、骨折时间与患者整体状况(新鲜骨折尽早手术,患者整体状况影响手术决策);手术治疗优势在于解剖复位更优且利于早期功能锻炼;保守治疗适用于非承重部位移位不明显及身体状况差不耐受手术者,期间要密切观察、严格固定、定期检查及预防并发症并按计划锻炼。
承重部位:对于下肢等承重部位的粉碎性骨折,通常建议手术治疗。例如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由于人体站立、行走时胫骨平台要承受身体重量,若不手术恢复解剖结构,可能导致膝关节力线异常,引起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这是因为承重部位骨折后,骨折断端的移位会破坏关节面的平整和骨骼的正常力学传导,影响肢体的正常功能和长期预后。
非承重部位:某些非承重部位的粉碎性骨折,如手部末节指骨的粉碎性骨折,如果骨折移位不明显,对手指的外观和基本功能影响较小,可能可先采取保守治疗,如石膏固定等。但如果骨折移位明显,影响手指的屈伸等功能,也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来恢复手指的正常解剖结构,以保障手指功能。
骨折时间与患者整体状况
受伤时间:一般来说,新鲜的粉碎性骨折(通常指受伤后较短时间内,如数小时至数天内)在患者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应尽早手术。因为早期手术可以减少骨折断端的血肿机化等不利过程,降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也有利于骨折的早期愈合和功能恢复。而对于一些受伤时间较长,局部已经出现严重肿胀、感染迹象等情况的粉碎性骨折,可能需要先进行消肿、控制感染等处理后再评估是否手术。
患者整体状况:老年患者如果存在心肺功能不全、糖尿病控制不佳等基础疾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此时需要综合评估手术获益与风险。如果骨折不手术也能通过保守治疗维持基本功能,且手术可能带来较大风险,可能会倾向于保守治疗。而年轻患者身体状况较好,对手术的耐受性相对较强,通常更倾向于通过手术恢复骨折的解剖结构,以期望获得更好的功能预后。女性患者在手术前后可能还需要考虑妊娠、哺乳等特殊情况对手术和术后恢复的影响,比如某些手术中使用的药物可能对胎儿或婴儿有影响,需要在术前与医生充分沟通,选择对母婴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
手术治疗粉碎性骨折的优势
解剖复位更优:手术可以通过切开复位的方式,精确地将骨折断端恢复到正常的解剖位置。例如在骨盆粉碎性骨折的手术中,通过手术能够准确恢复骨盆环的结构,保障骨盆的稳定性,这对于恢复骨盆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准确的解剖复位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等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为骨折的良好愈合和肢体功能的恢复创造有利条件。
早期功能锻炼:手术固定相对稳定,患者可以在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比如上肢粉碎性骨折经过手术内固定后,患者可以较早地进行肩关节、肘关节等部位的活动锻炼,避免长期固定导致的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问题,有利于肢体功能的快速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保守治疗粉碎性骨折的情况及注意事项
适用情况:如前面提到的非承重部位且移位不明显的粉碎性骨折,以及一些身体状况较差、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的粉碎性骨折。例如一位患有严重心肺疾病的老年患者发生了肱骨近端的粉碎性骨折,由于手术风险极高,可考虑保守治疗,通过三角巾悬吊等方式固定,定期复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
注意事项:保守治疗期间需要密切观察骨折部位的情况,包括肿胀程度、疼痛变化等。要严格按照医生要求进行固定,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以评估骨折愈合情况。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压疮、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比如长期卧床的粉碎性骨折患者,需要定时翻身、拍背,鼓励患者深呼吸以预防肺部感染;使用气垫床预防压疮;进行下肢的被动活动等预防深静脉血栓。同时,在康复过程中要按照康复计划进行功能锻炼,但要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移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