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骨髓炎的发生与病原体感染、创伤相关因素及机体自身因素有关。病原体感染包括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真菌及结核分枝杆菌等;创伤相关因素有开放性骨折(骨折断端与外界相通致细菌易侵入)和骨手术创伤(手术破坏血运、带入细菌等);机体自身因素包含免疫力低下(老年人、儿童、免疫缺陷患者等易感染)和血液循环异常(糖尿病、血管炎患者易因血运问题引发骨髓炎)。
一、病原体感染
1.细菌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骨髓炎最常见的致病菌,它可通过多种途径侵入骨组织。例如,当皮肤或黏膜有破损时,金黄色葡萄球菌可经伤口进入体内,然后随着血液循环到达骨组织,在适宜的环境中繁殖生长,引发炎症反应。研究表明,约50%-70%的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也是常见的致病菌之一,它可通过上呼吸道感染等途径进入人体,进而侵犯骨组织导致骨髓炎。另外,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革兰阴性杆菌也可能引起骨髓炎,尤其在一些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中,如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等,这些细菌更容易侵袭骨组织引发感染。
2.真菌及其他病原体感染
真菌引起的骨髓炎相对较少见,但在免疫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中,如艾滋病患者、接受器官移植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等,可能会感染曲霉菌、白色念珠菌等真菌而引发骨髓炎。此外,一些特殊病原体,如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结核性骨髓炎,也属于骨髓炎的一种类型,它是由于结核分枝杆菌通过血行传播等途径到达骨组织,引起慢性炎症反应。
二、创伤相关因素
1.开放性骨折
当发生开放性骨折时,骨折断端与外界相通,外界的细菌等病原体很容易直接侵入骨组织。例如,交通事故导致的开放性骨折,伤口污染严重,细菌极易进入骨折部位的骨髓腔等结构,从而引发骨髓炎。研究显示,开放性骨折后骨髓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闭合性骨折,约为1%-10%左右,具体发生率与伤口污染程度、骨折类型等因素有关。
2.骨手术创伤
在骨手术过程中,如骨科内固定手术、骨肿瘤手术等,手术操作可能会破坏骨组织的血运,降低骨组织的抵抗力,同时手术器械等可能会将细菌带入骨组织。如果术后伤口护理不当,也容易导致细菌感染,引发骨髓炎。一般来说,骨手术后骨髓炎的发生率相对较低,但一旦发生,治疗较为困难,且会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
三、机体自身因素
1.免疫力低下
老年人由于机体各器官功能衰退,免疫力下降,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而发生骨髓炎。例如,老年人常伴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这些疾病会进一步削弱机体的免疫力,使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体更容易在骨组织中定植并引发感染。
儿童尤其是婴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抵抗力较弱,也是骨髓炎的易感人群。例如,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在儿童中的发病率相对较高,这与儿童骨组织的血运特点以及免疫系统功能不完善有关。儿童长骨干骺端血运丰富,细菌容易在此处停留繁殖,而儿童自身的免疫防御能力相对不足,难以迅速有效地清除病原体,从而引发骨髓炎。
患有免疫缺陷疾病的患者,如艾滋病患者、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患者等,由于机体的免疫功能存在缺陷,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大大降低,极易发生各种病原体引起的骨髓炎,且病情往往较为严重,难以控制。
2.血液循环异常
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导致血管病变,引起血液循环障碍。下肢血管病变较为常见,下肢骨组织的血液供应受到影响,使得骨组织的营养供应不足,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病原体感染引发骨髓炎。据统计,糖尿病患者发生骨髓炎的风险比非糖尿病患者高数倍。
血管炎患者由于血管炎症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影响骨组织的血液供应,也增加了骨髓炎的发生风险。例如,结节性多动脉炎等血管炎疾病,会累及骨组织的血管,导致骨组织缺血缺氧,为病原体的入侵和繁殖创造了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