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息肉的危害及治疗
结肠息肉存在癌变风险及影响肠道功能的危害,其治疗方法有高频电凝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等,且治疗时需考虑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
一、结肠息肉的危害
1.癌变风险:部分结肠息肉存在癌变可能,尤其是腺瘤性息肉,随着息肉增大、病期延长,癌变几率会增加。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结肠息肉是结肠癌的癌前病变,比如长期存在的大肠腺瘤性息肉,其发展为结肠癌的风险显著高于一般人群。不同类型息肉癌变潜能不同,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相对较高。
年龄因素:中老年人群结肠息肉癌变风险相对更高,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肠道黏膜修复能力下降,息肉发生异常增殖的几率增加。
生活方式: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的人群,结肠息肉癌变风险较高,这类人群肠道内环境不利于肠道健康,容易促进息肉的异常变化;而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也会增加结肠息肉癌变的可能性,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以及酒精对肠道黏膜的刺激会干扰肠道正常的生理功能。
病史:有结肠癌家族史的人群,本身携带相关基因突变等遗传易感性因素,若存在结肠息肉,其癌变风险较无家族史人群大幅升高。
2.肠道功能影响:较大的结肠息肉可能会引起肠道梗阻等问题,导致患者出现腹痛、腹胀、排便困难等症状,影响正常的肠道消化和吸收功能。例如,当息肉生长到一定大小堵塞肠道时,会阻碍粪便的通过,进而引发一系列肠道功能紊乱的表现。
年龄因素:儿童时期若出现结肠息肉且未及时处理,可能会影响肠道的正常发育和功能,因为儿童肠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息肉的存在可能干扰其正常的生理过程;而老年人群肠道功能本就逐渐衰退,结肠息肉带来的肠道功能影响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其身体的不适和营养吸收障碍等问题。
生活方式:对于生活方式不规律,经常熬夜、缺乏运动的人群,结肠息肉导致的肠道功能影响可能更明显,因为不良生活方式会使肠道蠕动功能减弱等,而息肉又会进一步阻碍肠道正常蠕动,加重肠道功能紊乱。
病史:有肠道炎症性疾病病史的人群,本身肠道黏膜就处于受损状态,结肠息肉的存在会进一步加重肠道的炎症反应和功能紊乱,因为炎症状态下肠道环境不利于息肉的稳定,同时息肉也会影响炎症部位的修复和肠道正常功能的恢复。
二、结肠息肉的治疗
1.内镜下治疗
高频电凝切除术:这是较为常用的内镜下治疗方法,适用于有蒂的较小息肉。通过内镜将高频电凝器导入,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效应使息肉组织凝固、坏死、脱落而达到切除目的。对于直径小于2厘米的有蒂息肉多可采用此方法。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主要用于无蒂或广基较小的息肉,将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等使病变黏膜抬起,然后用圈套器等将病变黏膜切除。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可用于较大的无蒂息肉或早期癌,能够将病变黏膜完整剥离,对于直径较大但局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的病变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年龄因素:儿童患者进行内镜下结肠息肉治疗时,需充分考虑儿童肠道的解剖特点,操作要更加轻柔精准,避免对儿童肠道造成过度损伤,因为儿童肠道相对较娇嫩,内镜操作不当容易引起肠道穿孔等并发症;老年患者进行内镜下治疗时,要评估其心肺功能等全身状况,因为内镜操作过程可能对患者心肺功能有一定影响,比如可能导致心率、血压波动等,要确保患者能够耐受内镜操作。
生活方式:对于生活方式不健康的患者,在治疗前后都需要调整生活方式,治疗前要尽量戒烟限酒、调整饮食结构等,以减少肠道刺激,利于息肉切除及术后恢复;治疗后也需要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防止息肉复发。
病史:有凝血功能障碍病史的患者进行内镜下结肠息肉治疗时,需要提前纠正凝血功能,因为内镜操作可能会有少量出血风险,凝血功能异常会增加出血风险及出血难以控制的情况;有肠道previoussurgery病史的患者,内镜下治疗时要充分评估肠道粘连等情况,操作要更加谨慎,避免损伤周围组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