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原因可以引起牙齿松动
牙齿松动由多种因素导致,包括牙周病(菌斑牙石堆积致牙槽骨吸收致松动,不同人群患病风险不同)、创伤性咬合因素(不正常咬合及突然外力撞击致松动)、牙齿根部病变(根尖周病变及牙根吸收致松动)、全身性疾病因素(糖尿病致细菌滋生加重炎症使牙槽骨吸收加快,骨质疏松致牙槽骨支持力减弱致松动)
一、牙周病相关原因
牙周病是导致牙齿松动的常见重要原因。牙周组织包括牙龈、牙周膜、牙槽骨等,当发生牙周病时,菌斑、牙石等局部刺激物长期堆积,引发牙龈炎症,炎症逐渐向深部蔓延累及牙周膜、牙槽骨等。牙槽骨是支持牙齿的重要结构,牙周病会使牙槽骨逐渐吸收,牙槽骨高度降低、密度减少,从而导致牙齿支持力量减弱,出现松动。例如,慢性牙周炎患者随着病情进展,牙槽骨吸收到一定程度后,牙齿松动度会逐渐增加,严重时可导致牙齿脱落。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患牙周病,儿童若口腔卫生不良也可能引发轻度牙周炎症,成年人中吸烟、患有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的人群患牙周病的风险更高,因为吸烟会影响牙周组织的血液循环和免疫功能,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加重牙周炎症。
二、创伤性咬合因素
1.咬合创伤:不正常的咬合关系会造成牙齿承受过大的咬合力,从而引起牙齿松动。比如,个别牙齿存在早接触、牙合干扰等情况时,在咀嚼过程中该牙齿受到的咬合力超过其承受范围,长期如此会导致牙周组织损伤,引发牙齿松动。这种情况在有牙齿排列不齐、错颌畸形的人群中较为常见,青少年处于牙齿发育阶段,若存在错颌畸形未及时矫正,随着生长发育可能出现咬合创伤导致牙齿松动;成年人因外伤等原因导致牙齿位置改变也可能出现咬合创伤引起牙齿松动。
2.突然的外力撞击:牙齿受到突然的外力撞击,如交通事故、运动损伤等,会使牙周膜受到强烈震荡,甚至牙槽骨发生骨折,从而导致牙齿松动。无论儿童还是成年人都可能发生这种情况,儿童在玩耍时不慎摔倒碰撞到牙齿,成年人在运动时被球类等撞击牙齿都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外力撞击的程度不同,牙齿松动的程度也不同,严重时可能导致牙齿脱位等更严重的损伤。
三、牙齿根部的病变
1.根尖周病变:牙齿根尖部的组织发生炎症,如急性根尖周炎、慢性根尖周炎等。细菌感染等因素引起根尖周组织炎症反应,炎症会破坏根尖周的牙槽骨等结构,使得牙齿的支持组织受到影响,进而导致牙齿松动。根尖周病变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儿童乳牙也可能出现根尖周病变,比如乳牙龋齿未及时治疗,细菌感染波及根尖周组织;成年人恒牙的根尖周病变多与龋齿、牙髓炎未得到及时治疗等有关。
2.牙根吸收:牙根吸收是指牙根表面的硬组织发生吸收现象。有多种原因可引起牙根吸收,比如正畸治疗中不恰当的力导致牙根吸收,青少年进行正畸治疗时,如果施加的力量过大或不恰当,可能引起牙根吸收,导致牙齿松动;另外,某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导致牙根吸收,如内分泌紊乱等情况,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因相应原因出现牙根吸收进而导致牙齿松动。
四、全身性疾病因素
1.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抵抗力下降,口腔内的细菌容易滋生繁殖,加重牙周组织的炎症反应。长期的高血糖状态会影响牙周组织的代谢和修复,使牙槽骨吸收加快,从而增加牙齿松动的风险。糖尿病患者中,尤其是血糖控制长期不理想的患者,患牙周病的概率较高,且牙齿松动的程度可能相对更严重。各个年龄段的糖尿病患者都需要注意口腔健康,积极控制血糖的同时维护牙周健康。
2.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会使全身骨骼的骨量减少、骨密度降低,牙槽骨作为骨骼的一部分,也会受到影响,骨量减少导致牙槽骨支持力量减弱,进而引起牙齿松动。老年人是骨质疏松症的高发人群,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增加,所以老年人牙齿松动的概率相对较高。对于骨质疏松症患者,需要注意补充钙、维生素D等,同时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预防牙齿松动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