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蛔虫病是怎么回事
胆道蛔虫病是肠道蛔虫病严重并发症,蛔虫因钻孔习性及肠道等环境因素易钻入胆道,生活方式和年龄是诱发因素,有钻顶样腹痛等症状,B超是首选诊断方法,可非手术或手术治疗,需从个人和公共卫生方面预防
一、胆道蛔虫病的定义
胆道蛔虫病是肠道蛔虫病中最严重的一种并发症,是蛔虫钻入胆道引起胆管和奥狄括约肌痉挛,从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疾病。蛔虫是人体肠道内最大的寄生线虫,成虫寄生于小肠中下段,当人体全身及消化道功能紊乱,如高热、腹泻、饥饿、胃酸度降低、饮食不节、驱虫不当、手术刺激等,均可激惹虫体异常活动,上窜至十二指肠,钻人胆道而致病。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蛔虫习性相关
蛔虫有钻孔习性,当环境改变时,如胃肠道功能紊乱等情况,蛔虫可向上移动,通过十二指肠乳头钻入胆道。成虫在肠道内寄生于碱性环境,而胆道内环境呈碱性,且有丰富的氧,适宜蛔虫生存,这也是蛔虫易钻入胆道的一个因素。
(二)诱发因素
生活方式:不注意饮食卫生,如食用被蛔虫卵污染的食物和水,容易感染蛔虫,进而增加胆道蛔虫病的发生风险。例如,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人群感染蛔虫的概率较高,胆道蛔虫病的发生率也相对较高。
年龄因素:多见于青少年及儿童,这与该年龄段人群卫生习惯相对较差,且肠道功能发育尚不完善等因素有关。儿童如果不注意个人卫生,容易吞食蛔虫卵,随着蛔虫在体内的生长发育,更容易出现蛔虫上窜钻入胆道的情况。
三、临床表现
(一)症状
腹痛:突发剑突下钻顶样剧烈绞痛,疼痛可向右肩背部放射,呈阵发性发作,发作时患者辗转不安,大汗淋漓,疼痛缓解时可如常人。这是由于蛔虫刺激胆管平滑肌及括约肌引起痉挛所致。例如,患者可能突然从睡眠中痛醒,难以忍受疼痛。
消化道症状:常伴有恶心、呕吐,呕吐物中有时可含有蛔虫。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食欲减退等表现。
其他症状:如合并胆道感染时,可出现发热、寒战等感染症状。
(二)体征
发作时患者腹部体征与症状严重程度不相称,腹部喜按,但剑突下或稍右方有轻度深压痛,无腹肌紧张。这是因为蛔虫刺激引起的痉挛主要在胆道,腹部其他部位并无明显炎症改变。
四、诊断方法
(一)病史与症状分析
详细询问患者是否有肠道蛔虫感染史,以及典型的钻顶样腹痛等症状,对诊断有重要提示作用。
(二)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是诊断胆道蛔虫病的首选方法,可在胆道内发现蛔虫声像图,表现为胆管内平行双线状回声,有时还可见蛔虫在胆道内蠕动的现象。例如,B超下可清晰看到蛔虫的形态及在胆道内的位置。
X线检查:口服钡剂检查可能发现肠道内有蛔虫影,但对于胆道内的蛔虫诊断价值相对较低。
五、治疗原则
(一)非手术治疗
解痉止痛:可使用阿托品等药物缓解胆道括约肌痉挛,减轻疼痛。阿托品能阻断M胆碱受体,松弛胆道平滑肌。
驱虫治疗:在病情缓解后,可使用驱虫药物,如阿苯达唑等,驱除肠道内的蛔虫,防止再次出现蛔虫钻入胆道的情况。阿苯达唑能抑制蛔虫对葡萄糖的吸收,导致虫体糖原耗竭,使蛔虫无法生存和繁殖。
抗感染治疗:如合并胆道感染,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控制感染症状。
(二)手术治疗
若患者病情严重,如出现胆道梗阻、穿孔等并发症时,需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是胆道探查取虫,并取出胆道内的蛔虫,同时处理胆道的相关病变。
六、预防措施
(一)个人卫生方面
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不随地大小便,避免儿童吸吮手指等。因为儿童的卫生意识相对薄弱,容易通过手将蛔虫卵带入口中。
保持饮食卫生,不吃不洁的生冷食物,水果要洗净后食用,饮水要确保安全。例如,对于蔬菜要彻底清洗,去除表面可能污染的蛔虫卵;饮用开水,避免饮用生水。
(二)公共卫生方面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改善居住环境的卫生条件,减少蛔虫卵的传播机会。在社区和学校等场所,要做好粪便的管理,防止粪便污染环境和水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