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结石和胆囊炎区别
胆结石是胆囊和胆管内固体块状物,发病与胆汁成分等有关,女性、长期不良生活方式等易患,无症状者定期复查,有症状等需手术;胆囊炎多由胆囊管梗阻等引起,分急慢性,急性先保守治疗,无效等则手术,慢性症状明显也需手术,不同人群治疗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胆结石:是指发生在胆囊和胆管内的固体块状物,主要是胆汁中的胆固醇、胆色素等成分析出、沉淀、结晶而形成。其发病与胆汁成分比例失调等因素有关,例如胆固醇浓度过高、胆盐分泌减少等,可导致胆固醇从胆汁中析出形成结晶,进而发展为胆结石。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发病情况有差异,女性相对更易患胆结石,可能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变化影响胆汁成分等有关,长期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也会增加胆结石发病风险,有胆囊炎病史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胆结石发病风险也较高。
胆囊炎:是胆囊的炎症性疾病,多由胆囊管梗阻、细菌感染等引起。胆囊管梗阻可因胆结石嵌顿等导致,细菌可通过血行、淋巴等途径侵入胆囊引发感染。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女性发病率相对较高,可能与女性激素等因素影响胆囊功能有关,不良生活方式如暴饮暴食等可诱发胆囊炎,有胆结石病史者更容易并发胆囊炎。
二、临床表现
胆结石:大多数胆结石患者无症状,称为无症状胆结石。部分患者可出现右上腹隐痛、饱胀不适等,进食油腻食物后症状可加重。当胆结石移动堵塞胆管时,可出现剧烈腹痛、黄疸、发热等表现,腹痛多为阵发性绞痛,可向右肩部或背部放射。不同年龄人群症状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胆结石相对少见,若发病则症状可能更不典型,易被忽视;老年患者症状可能不典型,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临床表现可能被基础疾病掩盖。
胆囊炎:急性胆囊炎发作时,患者多有右上腹剧烈疼痛,呈持续性,可阵发性加剧,可向右肩或背部放射,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体温可高达38-39℃,严重时可出现寒战。慢性胆囊炎患者主要表现为右上腹隐痛、腹胀、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进食油腻食物后症状加重。不同性别患者症状差异不大,但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胆囊炎症状可能受激素影响有所不同;不同年龄患者中,老年患者慢性胆囊炎症状可能更隐匿,急性发作时病情可能更重,恢复相对较慢。
三、辅助检查
胆结石:B超是诊断胆结石的首选方法,可显示胆囊或胆管内是否有结石,能明确结石的大小、位置等情况。CT、MRI等检查也可用于胆结石的诊断,尤其对于复杂部位结石的诊断有一定价值。不同年龄患者进行B超检查时操作需根据患儿或老年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儿童配合度差时可能需要适当镇静等处理,老年患者可能因体型等因素影响检查结果准确性。
胆囊炎:B超可发现胆囊增大、胆囊壁增厚、胆囊内有结石等情况,有助于诊断胆囊炎。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等炎症指标异常。对于怀疑胆囊炎的患者,B超检查是重要的初步筛查手段,儿童胆囊炎B超表现可能与成人有一定差异,需要结合儿童具体情况判断;老年患者胆囊炎时B超表现可能因胆囊萎缩等因素有所不同。
四、治疗原则
胆结石:无症状的胆结石一般不需要积极手术治疗,定期复查即可。有症状或出现并发症的胆结石需考虑手术治疗,如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等。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儿童胆结石,由于其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需更加谨慎,一般先尝试保守治疗,如调整饮食等,若病情需要手术则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老年患者手术前需全面评估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胆囊炎:急性胆囊炎一般先采取保守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解痉止痛等治疗,若保守治疗无效或出现胆囊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则需手术治疗。慢性胆囊炎症状明显者也需考虑手术治疗。儿童胆囊炎治疗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抗感染药物,避免使用对儿童有不良影响的药物;老年患者保守治疗时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因为老年患者病情变化较快,手术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其身体耐受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