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不愈合的原因
骨折不愈合的原因包括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局部因素有骨折断端血供不良(与骨折类型、部位及软组织损伤有关)、固定不确切(外固定不当或内固定失败)、感染(开放性骨折感染或骨髓炎引发);全身因素有年龄因素(儿童与老年人愈合能力不同)、营养状况(蛋白质、维生素及矿物质缺乏影响)、代谢性疾病(糖尿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干扰)、其他全身疾病(恶性肿瘤、长期用糖皮质激素影响)。
一、局部因素
1.骨折断端的血供不良
骨折类型与部位影响:某些骨折部位本身血供较差,例如胫骨中下段骨折,由于其营养血管的解剖特点,骨折后容易出现血供破坏,导致骨折不愈合风险增加。长骨的横形或短斜形骨折,骨折端接触面积小,也不利于血供重建,影响骨折愈合。
软组织损伤情况:严重的软组织损伤会破坏骨折周围的软组织血供,进而影响骨折断端的血运。比如开放性骨折伴有广泛的肌肉、血管损伤时,骨折断端获得的血供减少,不利于骨折愈合。
2.骨折断端的固定不确切
外固定不当:对于一些需要外固定的骨折,如果外固定装置选择不合适或固定不牢固,骨折断端会出现异常活动,干扰骨折愈合过程。例如使用石膏外固定时,石膏松动或不合适的塑形会导致骨折断端无法稳定,影响愈合。
内固定失败:内固定材料选择不当、固定位置不准确或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情况,都会使骨折断端不能保持稳定,从而阻碍骨折愈合。比如内固定物的强度不足以承受骨折部位的应力时,容易出现内固定失败,导致骨折不愈合。
3.感染因素
开放性骨折感染:开放性骨折时,外界细菌容易侵入骨折部位,引发感染。感染会破坏骨折断端的骨组织、软组织及血供,严重影响骨折愈合,是导致骨折不愈合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开放性骨折后未及时有效的清创,或者清创不彻底,残留细菌持续感染,会使骨折难以愈合。
骨髓炎引发:骨折后如果发生骨髓炎,炎症会持续刺激骨折部位,破坏骨的正常结构和修复过程。骨髓炎导致的死骨形成、炎性肉芽组织增生等都会阻碍骨折愈合,使得骨折长期不愈合。
二、全身因素
1.年龄因素
儿童与老年人差异:儿童骨折后愈合能力相对较强,但如果是严重的骨折且伴有全身营养不良等情况,也可能影响愈合。而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骨的质量下降,骨代谢减慢,血供也相对不足,骨折愈合能力明显降低,更容易出现骨折不愈合。例如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由于骨量减少,骨的强度和韧性降低,骨折后愈合难度大。
2.营养状况
蛋白质、维生素及矿物质缺乏:蛋白质是骨组织修复的重要原料,缺乏蛋白质会影响新骨形成等修复过程。维生素C缺乏会影响胶原合成,维生素D缺乏会影响钙的吸收和利用,进而影响骨折愈合。矿物质如钙、磷等缺乏也会干扰骨的正常代谢,导致骨折不愈合。例如长期营养不良的患者,骨折后愈合时间可能明显延长,甚至出现不愈合。
3.代谢性疾病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体内血糖水平长期升高,会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导致血管狭窄、闭塞,影响骨折部位的血供。同时,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增加感染风险,且会影响成骨细胞的活性,阻碍骨折愈合。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骨折不愈合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会导致钙磷代谢紊乱,骨吸收增加,骨形成减少,影响骨折愈合。患者体内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升高,会破坏骨的正常代谢平衡,使骨折部位难以正常修复。
4.其他全身疾病
恶性肿瘤:一些恶性肿瘤患者在接受化疗、放疗等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骨折不愈合的情况。这是因为肿瘤本身或治疗相关因素影响了骨代谢和骨折修复过程。例如肿瘤细胞分泌的某些因子可能抑制成骨细胞活性,放疗会损伤骨折部位的血管和组织,影响愈合。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会抑制成骨细胞活性,减少骨胶原合成,影响钙的吸收,还会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从而导致骨折愈合延迟甚至不愈合。例如因自身免疫性疾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骨折后愈合难度增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