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和颈椎病的区别有哪些
肩周炎是50岁左右好发、病变在肩关节周围软组织、以疼痛和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影像学无特异性、治疗以缓解疼痛和恢复功能为主且特殊人群需注意的疾病;颈椎病是各年龄段可发病、病变在颈椎、症状多样、影像学有不同检查特点、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且特殊人群需注意的疾病,二者在定义发病部位、症状表现、影像学检查特点、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上均有不同。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肩周炎:全称肩关节周围炎,是以肩关节周围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特异性炎症,病变主要发生在肩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包括肩关节囊、肩袖肌腱、肱二头肌长头腱及肩胛骨周围的肌肉等。好发于50岁左右人群,女性略多于男性,常与肩部慢性劳损、外伤后修复不良等因素有关。
颈椎病:是一种以颈椎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病变部位在颈椎,包括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椎体骨质增生、韧带增厚、椎间盘突出等,这些病变可刺激或压迫颈部的神经、脊髓、血管等结构。各年龄段均可发病,长期伏案工作、低头玩手机、不良坐姿等生活方式是常见诱因。
二、症状表现
肩周炎:主要症状为肩关节疼痛,疼痛可放射至颈部和上臂,疼痛呈持续性,昼轻夜重,肩关节活动受限是其突出表现,早期表现为外展、上举、内外旋等动作受限,随着病情进展,肩关节各个方向的活动均受限,严重时会出现肩部肌肉萎缩。
颈椎病:症状多样,常见症状有颈肩痛,可放射至头枕部和上肢,部分患者伴有上肢麻木、无力,严重者可出现下肢乏力、行走困难、大小便失禁等脊髓受压表现,还有些患者会出现头晕、视力模糊、心动过速等交感神经症状。根据病理改变及临床表现,颈椎病可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神经型、椎动脉型等不同类型,不同类型症状各有特点,如神经根型主要表现为与受累神经根分布区相一致的感觉、运动及反射障碍,椎动脉型主要表现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
三、影像学检查特点
肩周炎:X线检查早期可无明显异常,病程较长者可见肩关节周围软组织钙化等表现;磁共振成像(MRI)可显示肩关节囊增厚、肩袖肌腱损伤、肱二头肌长头腱炎症等情况,但这些影像学表现并非肩周炎特异性改变。
颈椎病:X线检查可发现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椎间隙狭窄、椎体骨质增生等;CT检查能更清晰显示椎体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等;MRI检查对颈椎间盘退变、脊髓及神经根受压情况显示更为清楚,可明确脊髓有无变性、椎间盘突出的形态等,是诊断颈椎病的重要影像学手段。
四、治疗原则
肩周炎:治疗以缓解疼痛、恢复肩关节活动功能为主。早期可采用休息、理疗(如热敷、超短波等)、药物治疗(非甾体类抗炎药等);中期进行肩关节功能锻炼,包括主动和被动的肩关节活动训练;晚期若肩关节功能障碍严重,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肩关节松解术等。
颈椎病:治疗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包括颈椎牵引、颈部制动、理疗、按摩(需谨慎操作,避免加重脊髓损伤等情况)、药物治疗(非甾体类抗炎药、神经营养药物等);手术治疗适用于经严格非手术治疗无效、有进行性脊髓受压表现等情况,手术方式有前路手术、后路手术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肩周炎:对于老年肩周炎患者,由于其身体机能下降,康复训练时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活动导致肩部损伤加重,同时要关注其基础疾病,如合并糖尿病等,控制基础疾病有利于肩周炎的恢复。对于年轻女性肩周炎患者,要提醒其避免长期穿露肩装等导致肩部受寒,调整不良生活姿势。
颈椎病:儿童颈椎病相对少见,多与先天性颈椎发育异常或颈部外伤等有关,儿童颈椎病患者治疗时非手术治疗为主,要纠正不良的学习姿势,避免长时间低头看手机、玩游戏等,定期进行颈部功能锻炼;孕期女性患颈椎病时,由于身体负担加重,治疗要谨慎,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法,如适当的颈部理疗等;老年颈椎病患者多伴有骨质疏松等情况,在进行牵引等治疗时要注意力度,防止发生骨折等意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