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胆汁反流性胃炎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因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致胃黏膜病变的疾病,发病与幽门功能障碍、胆汁损伤胃黏膜有关,有消化不良等临床表现,可通过胃镜等诊断,治疗包括生活方式调整和药物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女性患者治疗有各自注意事项
一、定义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一种因含有胆汁的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引起胃黏膜炎症、糜烂甚至出血等改变的疾病。正常情况下,食物从胃进入十二指肠,而当各种原因导致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或幽门手术等因素,使得十二指肠内容物(主要是胆汁)逆流至胃内,长期刺激胃黏膜,就会引发胆汁反流性胃炎。
二、发病机制
1.幽门功能障碍:幽门是胃与十二指肠的连接部位,正常时它能控制胃内容物有序地排入十二指肠。当幽门括约肌松弛或幽门关闭不全时,十二指肠内的胆汁等就容易反流入胃。例如,做过胃大部切除手术的患者,由于解剖结构改变,更容易出现幽门功能障碍,进而引发胆汁反流性胃炎。
2.胆汁成分对胃黏膜的损伤:胆汁中的胆盐、卵磷脂等成分会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正常胃黏膜有黏液-碳酸氢盐屏障等保护机制,能抵御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损伤。但胆汁反流时,胆盐可溶解胃黏膜上皮细胞的脂蛋白层,使胃酸得以反渗,破坏黏膜屏障,导致胃黏膜出现炎症、糜烂,甚至引起出血等病理改变。
三、临床表现
1.消化不良症状:患者常出现上腹部疼痛,多为灼烧样痛,疼痛无明显规律,可在进食后加重。还会有腹胀感,尤其是进食后腹胀明显,部分患者会伴有恶心、呕吐,呕吐物中可能含有胆汁。
2.其他表现:由于长期胆汁反流可能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部分患者会出现消瘦、贫血等情况。另外,有些患者可能会有口苦的症状,这是因为胆汁反流至口腔所致。
四、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是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的重要手段。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情况,能看到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有时还能看到胆汁反流至胃内的现象。胃镜下还可以取胃黏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炎症的程度等。
2.24小时胆汁监测:通过将pH-胆红素监测装置经鼻放置在食管下括约肌上方,连续监测24小时,可检测胆汁反流的情况,对于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有重要价值,尤其是对于症状不典型的患者。
五、治疗原则
1.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方面:患者应避免进食过饱,少食多餐,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等,这些食物容易刺激胃酸分泌,加重胆汁反流。同时,应避免在睡前2-3小时内进食,以免卧位时胆汁更容易反流。对于肥胖患者,应适当减轻体重,因为肥胖可能会增加腹内压,促进胆汁反流。
体位调整:睡眠时可将床头抬高15-20厘米,利用重力作用减少夜间胆汁反流。
2.药物治疗:可使用促进胃肠动力的药物,如多潘立酮等,这类药物能增加胃肠道蠕动,促进胃排空,减少胆汁在胃内的停留时间,从而减轻胆汁对胃黏膜的刺激;还可以使用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等,它能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保护膜,减轻胆汁等对胃黏膜的损伤。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胆汁反流性胃炎相对较少见,但如果发生,在治疗时需格外谨慎。儿童的胃肠功能发育尚不完善,在选择药物时要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胃肠功能有较大影响的药物。同时,要注意儿童的饮食调整,保证营养均衡,避免食用不适合儿童消化的食物。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时,要考虑到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同时服用治疗心血管疾病等的药物,使用促进胃肠动力药物等时要注意与其他药物的相互影响。另外,老年患者的胃肠功能相对较弱,饮食调整要更加精细,遵循少食多餐等原则。
3.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妊娠、哺乳期等特殊时期发生胆汁反流性胃炎时,药物使用需谨慎。妊娠期间用药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哺乳期用药可能会通过乳汁影响婴儿,所以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和婴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如以生活方式调整为主,必要时谨慎使用对母婴影响小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