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狂抑郁症是什么病
躁狂抑郁症即双相情感障碍,分为双相I型、II型及环性心境障碍等类型,有躁狂和抑郁发作表现,发病与遗传、神经生物学及心理社会因素有关,通过临床评估、量表评估及排除其他疾病诊断,治疗包括药物和心理治疗,儿童青少年、妊娠期女性及老年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分类
躁狂抑郁症又称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既有抑郁发作又有躁狂发作的常见精神障碍。其主要分为双相I型障碍(有过至少一次躁狂发作,通常伴有抑郁发作)、双相II型障碍(有抑郁发作和轻躁狂发作,无典型的躁狂发作)、环性心境障碍(反复出现轻躁狂发作和轻抑郁发作,症状持续时间较长)等类型。
二、发病症状
躁狂发作表现:患者会出现情感高涨、自我感觉良好,自我评价过高,言辞夸大;活动增多,精力充沛,睡眠需求减少;思维奔逸,联想加快,言语增多且语速快;注意力不集中,随境转移;行为鲁莽,不计后果等症状。例如,患者可能在躁狂发作时过度购物、频繁社交或从事高风险投资等。
抑郁发作表现:情绪低落,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或乐趣,精力减退,易疲劳;自我评价降低,自责自罪,甚至出现自杀观念和行为;思维迟缓,反应迟钝,思考问题困难;睡眠障碍,如失眠或睡眠过多;食欲改变,体重明显减轻或增加等。比如,患者可能长时间处于闷闷不乐的状态,对以往喜欢的活动提不起兴趣,且持续时间较长。
三、发病原因
遗传因素:大量研究表明,双相情感障碍具有较高的遗传度。如果家族中有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亲属患病风险比一般人群高得多。例如,同卵双生子中一方患病,另一方患病概率约为50%-75%。
神经生物学因素:涉及神经递质失衡,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代谢和功能异常可能与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生有关。大脑的某些结构和功能异常,如海马体积减小、前额叶皮质功能失调等也可能参与其发病。
心理社会因素:重大生活事件,如亲人离世、失业、严重的经济困境等可能成为诱发双相情感障碍的因素。长期的压力状态、不良的生活事件积累等也会对发病产生影响。例如,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环境且遭遇重大生活挫折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较高。
四、诊断方法
临床评估:医生会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包括发病情况、症状表现、家族史等,以及对患者进行精神检查,观察患者的情绪、思维、行为等方面的表现来进行初步诊断。
量表评估:会使用一些标准化的量表,如心境障碍问卷(MDQ)、杨氏躁狂量表(YMR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等,辅助判断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发作类型等。
排除其他疾病:需要排除其他躯体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物质滥用等因素导致的类似精神症状,通过相关的实验室检查等手段来明确诊断。
五、治疗方式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心境稳定剂,如碳酸锂等;抗癫痫药物,如丙戊酸盐等;抗精神病药物,在躁狂发作时可短期使用。不同的药物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选择和应用。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识别和纠正不良的认知模式和行为习惯,改善情绪和应对能力。例如,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在情绪波动时的不合理思维,并引导其进行调整。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青少年:儿童青少年患双相情感障碍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病需要特别关注。由于其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治疗需谨慎,应充分评估药物的风险和收益。同时,心理治疗的方式需要更符合儿童青少年的特点,如游戏治疗等,要注重保护其心理健康发展,避免因疾病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社交功能。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患双相情感障碍需要综合考虑药物治疗对胎儿的影响以及疾病本身对母婴的危害。在治疗时需要权衡利弊,可能需要在保证母婴安全的前提下调整治疗方案,密切监测孕妇的病情和胎儿的发育情况。
老年患者:老年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诊断和治疗上需要更加细致。要注意与老年期其他躯体疾病相鉴别,药物治疗时要考虑老年人的肝肾功能等生理功能减退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同时关注其生活质量和认知功能等方面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