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判断慢性胰腺炎
慢性胰腺炎需综合多方面来判断,要采集饮酒史、胆道疾病史等病史,观察腹痛、胰腺外分泌和内分泌功能不全等临床表现,进行血淀粉酶等实验室检查、腹部超声等影像学检查及内镜检查等,不同人群病史采集有差异,通过综合多方面信息来准确判断是否为慢性胰腺炎
一、病史采集
1.饮酒史:慢性胰腺炎患者中相当一部分有长期大量饮酒史,酒精可损伤胰腺组织,导致胰腺反复炎症,进而发展为慢性胰腺炎,长期每日饮酒量超过一定量(如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60g,女性>40g)且持续多年者需高度关注。
2.胆道疾病史:既往有胆道结石、胆道感染等胆道疾病病史者,胆道疾病可引起胰管梗阻,胰液排出受阻,胰管内压力升高,损伤胰腺实质,增加慢性胰腺炎发生风险,例如有过胆管结石反复嵌顿导致胰液引流不畅的情况。
3.其他病史:如有高脂血症病史,尤其是家族性高脂血症,长期高脂血症可导致胰腺血管病变,影响胰腺血液供应和代谢,引发胰腺慢性炎症;有外伤史导致胰腺损伤者,也可能后续发展为慢性胰腺炎。
二、临床表现观察
1.腹痛:是慢性胰腺炎最常见的症状,多位于上腹部,可向背部放射,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钝痛、胀痛或剧痛等。疼痛发作频率和程度因人而异,有的患者间歇发作,有的则持续存在,饮酒、进食油腻食物等可诱发或加重腹痛,这是因为胰腺炎症状态下,进食等刺激会促使胰腺分泌胰液,而胰管引流不畅导致疼痛加剧。
2.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表现:可出现食欲减退、腹胀、腹泻、体重减轻等。由于胰腺外分泌功能受损,胰酶分泌减少,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尤其是对脂肪、蛋白质的消化,导致患者出现脂肪泻,粪便量多、有恶臭、呈灰白色且油腻状,体重因营养吸收不良而逐渐下降。
3.胰腺内分泌功能不全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糖尿病相关表现,如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因为胰腺的内分泌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障碍,导致血糖调节紊乱。
三、实验室检查
1.血淀粉酶及脂肪酶:在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时,血淀粉酶和脂肪酶可轻度升高,但多数患者在缓解期正常或仅有轻度升高,所以单次检查正常不能排除慢性胰腺炎。
2.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用于评估是否存在胰腺内分泌功能不全导致的糖尿病,若血糖升高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异常,提示可能有胰腺内分泌受损。
3.粪便常规及脂肪定量:粪便中脂肪球增多,脂肪定量检查显示脂肪排泄增多,提示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足,因为正常情况下胰腺分泌的胰脂肪酶能有效分解脂肪,当胰腺外分泌功能受损时,脂肪消化吸收障碍。
四、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可发现胰腺实质回声不均匀、胰管扩张、胰腺钙化或结石等改变。胰管扩张表现为胰管内径增宽,胰腺钙化或结石则可在超声下呈现强回声伴声影,是慢性胰腺炎较常见的影像学表现,但超声检查易受胃肠气体干扰,对胰腺深部病变显示可能不够清晰。
2.CT检查:是诊断慢性胰腺炎的重要手段。能清晰显示胰腺形态、胰管扩张情况、胰腺钙化及假性囊肿等病变。可见胰腺体积缩小或增大、胰管不规则扩张、胰腺实质内有钙化灶等,对于判断胰腺病变程度和范围有重要价值。
3.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能更清晰地显示胰胆管系统,对于胰管狭窄、扩张、结石等情况显示优于CT,可准确评估胰管病变,有助于慢性胰腺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五、内镜检查
1.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可直接观察胰管形态,能发现胰管狭窄、扩张、结石、胰管不规则等改变,还可同时进行活检等操作,但属于有创检查,有一定并发症风险,如胰腺炎、胆管炎等,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通过综合病史采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内镜检查等多方面信息,来综合判断是否为慢性胰腺炎。对于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在病史采集中需关注各自相应的易患因素,例如儿童慢性胰腺炎相对较少见,若有则需特别询问是否有先天胰腺发育异常等情况;女性患者若有胆道疾病等情况需详细询问相关细节。在临床实践中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以准确做出慢性胰腺炎的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