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粉碎性骨折怎么治疗
肱骨粉碎性骨折治疗包括非手术和手术治疗及康复治疗,非手术适用于无明显移位等,通过复位、外固定;手术用于移位明显等,有切开复位内固定、外固定支架固定;康复治疗分早期、中期、后期,早期肌肉收缩等,中期增加活动等,后期全面恢复功能,需综合患者情况选方案并重视康复以恢复患肢功能。
一、非手术治疗
1.适应证:对于一些无明显移位或可以通过手法复位达到满意复位效果的肱骨粉碎性骨折患者可考虑非手术治疗。例如,儿童的肱骨粉碎性骨折,若骨折端移位不大,在良好的复位后可以尝试非手术治疗。
2.方法
复位:通过手法复位,将移位的骨折端恢复到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解剖位置。对于儿童肱骨粉碎性骨折,由于儿童骨骼的可塑性较强,手法复位相对容易实现。
固定:采用石膏或支具进行外固定。固定期间需要密切观察患肢的血运、感觉和活动情况,儿童由于活泼好动,需要更加注意固定的牢固性以及防止石膏或支具过紧影响血液循环。例如,石膏固定时要注意松紧度,以能插入1-2根手指为宜,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端的位置变化。
二、手术治疗
1.适应证
移位明显的粉碎性骨折:当骨折端移位较大,非手术治疗难以维持复位效果时,需行手术治疗。例如,成年患者肱骨粉碎性骨折且骨折端明显移位,这种情况下手术治疗可以更好地恢复骨折的解剖结构,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和功能恢复。
合并血管神经损伤的粉碎性骨折:如果肱骨粉碎性骨折合并有血管或神经损伤,需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一方面修复骨折,另一方面解除血管神经的压迫。
2.手术方法
切开复位内固定:通过手术切口暴露骨折端,将骨折端准确复位后,采用钢板、螺钉等内固定材料进行固定。对于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可选用锁定钢板等进行固定;对于肱骨中下段粉碎性骨折,也有相应合适的钢板内固定方式。在手术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对骨折端血运的破坏,以利于骨折愈合。例如,操作时避免过度剥离骨膜等组织。
外固定支架固定:对于一些软组织条件较差、污染较重的肱骨粉碎性骨折患者,可采用外固定支架固定。这种方法可以在不广泛暴露骨折端的情况下进行固定,减少对局部组织的损伤。但外固定支架固定相对来说骨折的稳定性可能稍差一些,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谨慎选择。
三、康复治疗
无论手术治疗还是非手术治疗,康复治疗都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1.早期康复(骨折固定后1-2周内)
肌肉收缩锻炼:鼓励患者进行患肢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例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收缩舒张练习。对于儿童患者,要在家长的协助下进行,以防止肌肉萎缩。通过等长收缩可以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防止肌肉废用性萎缩。
近端关节活动:在不影响骨折端稳定的情况下,进行肩部、肘部近端关节的轻微活动,如肩部的钟摆运动等。儿童患者由于年龄小,要注意活动的幅度和力度,避免引起骨折端的移位。
2.中期康复(骨折固定后2-8周)
骨折端相对稳定后的活动:根据骨折愈合的情况,逐渐增加患肢的活动范围。可以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肩关节的外展、前屈等活动,以及肘关节的屈伸活动。对于成年患者,活动幅度可以逐渐增大,但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于儿童患者,活动幅度要相对较小,避免过度活动影响骨折愈合。
力量训练:开始进行患肢肌肉的渐进性抗阻力量训练,例如使用轻重量的哑铃进行患肢肌肉的力量锻炼,但要注意重量不宜过大,以不引起骨折端疼痛和不适为宜。
3.后期康复(骨折愈合后)
全面功能恢复:进行全面的关节活动度训练,使肩关节和肘关节的活动范围恢复到接近正常水平。可以通过主动运动、被动运动以及器械辅助运动等多种方式进行。同时,加强患肢的力量训练,使其力量接近对侧肢体。对于成年患者,可以进行一些日常生活活动的模拟训练,如穿衣、梳头、持物等;对于儿童患者,除了功能恢复训练外,还要注重其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以更好地回归正常生活。
肱骨粉碎性骨折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骨折类型、健康状况等综合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并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注重康复治疗,以最大程度恢复患肢的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