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什么病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一种以膝关节软骨退变、磨损及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病,年龄、生活方式、性别、病史等是发病机制相关因素,病理改变包括软骨退变、骨质增生、滑膜炎症,临床表现有疼痛、肿胀、活动受限,诊断依据为影像学检查和体格检查,治疗有非药物和药物治疗,预防需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等。
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膝关节软骨的退变是自然的生理过程。一般来说,40岁以后软骨的弹性和修复能力逐渐下降,50岁左右人群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患病率明显升高。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加,软骨细胞的代谢功能减退,软骨基质合成减少,降解增加,导致软骨逐渐磨损。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的膝关节过度使用是重要诱因。例如,重体力劳动者由于膝关节长期承受较大的压力和磨损,患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风险较高;运动员,尤其是从事篮球、足球等需要频繁屈膝、跳跃运动的运动员,膝关节软骨磨损过早,更容易发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另外,不正确的运动方式,如跑步时姿势不当、爬山等过度使用膝关节的运动,也会加速膝关节软骨的退变。
性别因素:在绝经前,女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患病率相对低于男性,但绝经后女性患病率明显上升,这可能与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雌激素对软骨代谢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降低,软骨代谢失衡,导致软骨退变加速。
病史因素:既往有膝关节外伤史的人群,如膝关节骨折、韧带损伤等,会增加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发病风险。因为外伤可能破坏膝关节的正常结构和生物力学环境,导致软骨损伤、关节不稳定等,进而引发软骨退变和骨质增生等一系列病理改变。
病理改变相关方面
软骨退变:早期表现为软骨表面不光滑,逐渐出现局部磨损、裂隙,进一步发展软骨会发生溃疡、脱落,软骨下骨暴露。软骨下骨会发生硬化、囊性变等改变,以适应局部受力的变化。
骨质增生:由于软骨的破坏,关节边缘的骨组织为了维持关节的稳定性,会出现代偿性的骨质增生,即骨刺形成。这些骨刺可能会刺激周围的软组织,引起疼痛和活动受限。
滑膜炎症:滑膜受到刺激后会出现充血、水肿,滑膜液分泌增加,导致关节肿胀。长期的滑膜炎症还会进一步加重软骨的损伤和退变。
临床表现相关要点
疼痛:早期多为轻度或中度间断性隐痛,休息后可缓解,活动后加重。随着病情进展,疼痛可持续存在,甚至在夜间也会出现疼痛。疼痛的部位主要在膝关节周围,有时可放射至大腿或小腿。
肿胀:膝关节可出现肿胀,急性发作时肿胀明显,可能与滑膜炎症、关节腔积液有关。
活动受限:患者可出现膝关节活动受限,表现为屈伸不利,上下楼梯、下蹲、起身等动作困难。随着病情发展,关节活动范围逐渐减小,最终可能出现关节畸形,如膝关节内翻或外翻畸形等。
诊断相关依据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是常用的诊断方法,可发现膝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骨质增生、囊性变等改变。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能更早发现软骨退变、半月板损伤、滑膜炎症等情况,对于早期诊断和评估病情有重要价值。
体格检查:医生会进行膝关节的体格检查,如浮髌试验检查关节腔积液情况,研磨试验、麦氏试验等评估半月板和韧带等结构的情况,通过这些检查初步判断膝关节的病变情况。
治疗与预防相关原则
非药物治疗:包括减轻体重,以减轻膝关节的负荷;进行适当的关节功能锻炼,如股四头肌收缩锻炼等,有助于增强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维持关节稳定性;使用辅助器具,如拐杖等,减轻膝关节的压力。
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缓解疼痛,但需遵循相关用药原则,避免不合理用药。
预防方面: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膝关节过度使用,注意膝关节的保暖等,对于有膝关节外伤史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膝关节的健康监测,早期发现问题并采取干预措施。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要特别注意膝关节的保护,避免长时间站立和行走;对于女性绝经后人群,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雌激素相关药物(需严格遵循医嘱)以维护软骨代谢;对于运动员等长期高强度使用膝关节的人群,要注意运动后的膝关节恢复和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