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舟骨骨折怎么治疗
足舟骨骨折治疗需综合患者具体情况选合适方案,非手术治疗适用于无移位或轻度移位者,用石膏或支具固定6-8周;手术治疗针对骨折移位明显、开放性骨折等,有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关节融合术等;康复治疗分早期(固定期间肌肉收缩锻炼、患肢抬高)、中期(拆除固定后关节活动度与肌力训练)、后期(骨折基本愈合后平衡及步态训练),以最大程度恢复足部功能。
一、非手术治疗
1.适应证:对于无移位或轻度移位的足舟骨骨折,可采用非手术治疗。如儿童患者若骨折移位不明显,多可先行非手术治疗;一些老年患者身体状况较差,不耐受手术,且骨折移位不大时也可考虑非手术治疗。
2.具体措施:一般采用石膏或支具固定。需将足部固定在功能位,固定时间通常为6-8周,在此期间要密切观察足部肿胀情况及固定效果,定期进行X线检查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固定期间要注意抬高患肢,以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
二、手术治疗
1.适应证
骨折移位明显:当足舟骨骨折移位超过2mm,或关节面不平整超过2mm时,通常需要手术治疗。例如一些青壮年患者,足部活动需求较高,骨折移位明显会影响足部功能,需及时手术;对于有明确外伤史,经X线等检查显示骨折移位较大的患者也多考虑手术。
开放性骨折:足舟骨开放性骨折属于手术适应证,需尽快进行手术清创及骨折固定,以降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2.手术方法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通过手术切口暴露骨折部位,将移位的骨折块复位,然后使用克氏针、螺钉等内固定物进行固定。这种手术方式能够较好地恢复骨折的解剖结构,为骨折愈合创造良好条件。对于一些复杂的足舟骨骨折,可能需要结合多种内固定方式来稳定骨折端。例如对于粉碎性足舟骨骨折,可能需要先进行复位,然后用小的螺钉或克氏针进行多方向的固定,以确保骨折端的稳定。
关节融合术:在一些严重的足舟骨骨折且合并有严重关节炎等情况时,可能需要考虑关节融合术。但这种手术方式会牺牲足部的部分关节活动度,所以要严格掌握适应证,一般是在其他治疗方法效果不佳时才会采用。比如老年患者足舟骨骨折合并严重创伤性关节炎,经评估其他治疗无法改善功能及缓解疼痛时,可考虑关节融合术,但要充分向患者及家属告知手术的利弊。
三、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固定期间)
肌肉收缩锻炼:在骨折固定后,患者就要开始进行足部及小腿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比如踝关节的背伸、跖屈等小范围的肌肉收缩,每天多次进行,每次持续一定时间,以防止肌肉萎缩。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协助进行肌肉收缩锻炼,要注意锻炼的力度适中,避免过度用力影响骨折愈合。
患肢抬高:无论是非手术固定还是术后,都要注意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以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一般休息时可将患肢用枕头垫高。
2.中期康复(拆除固定后)
关节活动度训练:当骨折达到一定的愈合程度,拆除外固定后,开始进行足踝关节的关节活动度训练。可以通过主动或被动的方式进行,如主动屈伸踝关节、旋转踝关节等,逐渐增加活动范围,恢复关节的正常活动功能。对于老年患者,关节活动度训练要缓慢进行,避免暴力操作引起损伤;儿童患者则需要在家长或康复治疗师的辅助下逐步进行训练,确保安全有效。
肌力训练:随着骨折愈合情况的好转,进行肌力训练。可以采用弹力带进行抗阻训练,如踝关节的背伸抗阻、跖屈抗阻等,增强足部及小腿肌肉的力量,恢复肢体的运动功能。训练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增加训练的强度和难度。
3.后期康复(骨折基本愈合后)
平衡及步态训练:当骨折完全愈合后,进行平衡及步态训练。可以在平衡垫上进行平衡训练,逐渐过渡到在不同地形上行走,训练正常的步态。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在进行步态训练时要注意足部的保护,避免发生足部溃疡等并发症;对于儿童患者,要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确保步态训练不会影响其正常的骨骼发育。
足舟骨骨折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骨折类型、移位程度、年龄、全身状况等综合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并且在治疗过程中要注重康复治疗,以最大程度恢复足部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