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胃炎和慢性有什么区别
急性肠胃炎与慢性肠胃炎在病程时长、症状表现、病因和治疗原则上有区别,急性肠胃炎病程短、起病急,由外界短期刺激引发,治疗以对症及去因为主;慢性肠胃炎病程长、症状隐匿,由长期因素导致,需综合针对病因、调整生活方式及调理。
一、病程时长区别
1.急性肠胃炎:病程较短,通常是突然起病,一般病程在数天内,多在1-2周左右可恢复。其发病往往与短期内进食不洁食物、大量饮酒、食用刺激性食物等诱因相关,例如因食用被细菌污染的变质食物后,可能几小时至1-2天内就出现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2.慢性肠胃炎:病程较长,一般病程超过2个月,甚至数年。多是由于急性肠胃炎迁延不愈、长期不良的饮食生活习惯、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多种因素逐渐发展而来。比如一些患者急性肠胃炎发作后没有得到规范彻底的治疗,或者长期存在暴饮暴食、进食过多辛辣油腻食物、精神压力大等情况,导致病情反复,逐渐转变为慢性。
二、症状表现区别
1.急性肠胃炎:症状相对较急且较明显。常见症状有剧烈呕吐,可能在进食后很快出现频繁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腹痛较剧烈,多为阵发性绞痛,部位多在脐周等;腹泻较为频繁,大便多为稀水样便、糊状便等,每日排便次数可多达数次至十余次,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发热,体温一般在38℃左右,若感染严重体温可能更高。例如儿童急性肠胃炎时,因胃肠功能紊乱明显,呕吐、腹泻症状可能更突出,且由于儿童体液调节能力较弱,更容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
2.慢性肠胃炎:症状相对较隐匿、迁延。腹痛多为隐痛、胀痛,程度一般较急性肠胃炎轻,发作没有急性肠胃炎那么突然和剧烈;腹泻症状时轻时重,可为间断性腹泻,大便性状可呈稀便、糊状便,也可能有少量黏液,但一般没有急性肠胃炎那样频繁的剧烈腹泻;部分患者可能伴有消化不良症状,如食欲不振、腹胀、嗳气等,有些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全身症状,或者仅有轻度乏力等,不过部分患者也可能因病情波动出现间断性的消瘦等情况,尤其是长期慢性肠胃炎且营养吸收受影响时。
三、病因区别
1.急性肠胃炎:主要病因多为外界因素短期内的刺激。感染因素常见的有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病毒(如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感染,多因食用被这些病原体污染的食物或水而发病;非感染因素包括进食过多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大量饮酒,药物刺激(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等)等。
2.慢性肠胃炎:病因相对复杂且多与长期因素相关。幽门螺杆菌感染是重要病因之一,幽门螺杆菌长期在胃内寄生,可破坏胃黏膜屏障,引起慢性炎症;不良的饮食生活习惯长期作用,如长期进食不规律、喜食腌制、烟熏食物、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另外,一些其他慢性疾病也可能影响胃肠道功能,导致慢性肠胃炎,如胆道疾病、胰腺疾病等长期影响消化功能,进而引发胃肠慢性炎症。
四、治疗原则区别
1.急性肠胃炎:治疗主要是针对症状对症处理以及去除病因。如果是感染性因素引起,需要根据病情判断是否需要抗感染治疗,但一般先以对症支持为主,如呕吐严重时需要暂禁食,通过静脉补液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腹泻明显时可使用止泻药物;腹痛明显时可使用解痉药物等。如果是非感染性因素引起,主要是去除诱因,调整饮食,一般经过对症处理后病情可较快缓解。例如儿童急性肠胃炎,若为轮状病毒感染,主要是进行补液等对症支持,因为轮状病毒感染多为自限性疾病。
2.慢性肠胃炎:治疗需要综合考虑,首先要明确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肠胃炎需要进行规范的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同时要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养成规律的饮食作息,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等;对于有消化不良等症状的患者,可使用一些调节胃肠功能的药物,如促进胃肠动力药物、消化酶制剂等。并且慢性肠胃炎需要长期的调理,患者需要有耐心配合治疗和生活方式的调整。例如老年慢性肠胃炎患者,本身胃肠功能较弱,在治疗时除了针对病因和症状治疗外,更要注意饮食的温和、易消化,同时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因为老年人机体抵抗力相对较弱,病情变化可能更隐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