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头坏死是什么病
股骨头坏死是因多种原因致股骨头血供受损或中断,引发骨细胞及骨髓成分死亡,进而出现结构改变、塌陷及关节功能障碍的疾病。其病因包括创伤性和非创伤性因素;病理过程有缺血、骨细胞死亡、修复与重塑等阶段;临床表现为疼痛、关节活动受限、跛行等;诊断靠影像学检查;治疗早期非手术,晚期多手术;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长期用糖皮质激素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病因
1.创伤性因素:如股骨颈骨折、髋关节脱位等,这些创伤会直接破坏股骨头的血液供应,增加股骨头坏死的发生风险。对于儿童来说,髋关节脱位等创伤可能影响其股骨头的正常发育血供,从而引发坏死;成年人股骨颈骨折后,若复位不佳或固定不当,也易出现股骨头坏死。
2.非创伤性因素
糖皮质激素使用:长期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是常见病因之一。糖皮质激素可导致脂肪代谢紊乱,引起血管炎,使股骨头血管堵塞,影响血供。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人群,无论是因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等,都需警惕股骨头坏死的发生。
酒精滥用:长期大量饮酒会影响脂肪代谢,导致血脂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缓慢,进而影响股骨头血供。有长期大量饮酒史的人群,是股骨头坏死的高危人群。
某些疾病影响:如镰状细胞贫血、减压病等。镰状细胞贫血患者红细胞异常,易发生栓塞,影响股骨头血供;减压病是由于潜水等高压环境后减压不当,体内形成气泡阻塞血管,影响股骨头血运。
二、病理过程
股骨头坏死的病理过程主要包括缺血、骨细胞死亡、修复与重塑等阶段。最初是股骨头内的血管受损,血供减少,导致骨细胞缺氧死亡。机体启动修复机制,新生血管长入,但新生血管可能不完善,修复过程中会出现骨小梁的吸收、破坏与新骨形成并存的情况,随着病情进展,股骨头结构逐渐破坏,出现塌陷,进而引起髋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
三、临床表现
1.疼痛:早期多表现为腹股沟区疼痛,可放射至臀部或膝关节,疼痛可为间歇性或持续性。随着病情发展,疼痛逐渐加重,休息时也可能出现疼痛。儿童患者可能表述不清,常表现为膝关节疼痛或髋关节周围不适,易被误诊。
2.关节活动受限:患者可出现髋关节屈伸、内收外展等活动受限,逐渐影响行走功能。病情严重时,行走困难,甚至需要借助轮椅等辅助器具。
3.跛行:由于疼痛和关节功能受限,患者行走时出现跛行,步态异常。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股骨头密度改变、囊性变、塌陷等表现。但X线对早期病变敏感性较低。
磁共振成像(MRI):是早期诊断股骨头坏死的敏感方法,可在X线表现异常之前发现骨髓水肿、缺血等改变。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股骨头的结构,对于判断股骨头坏死的分期有一定价值。
五、治疗原则
早期股骨头坏死可采用非手术治疗,如避免负重、应用改善血运的药物等;晚期则多需手术治疗,如股骨头髓芯减压术、髋关节置换术等。非手术治疗主要是通过减少股骨头的负重,为修复创造条件,同时使用药物改善股骨头血供。手术治疗则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等选择合适的术式,髋关节置换术可以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但对于年轻患者,需考虑假体的使用寿命等问题。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股骨头坏死多与创伤、先天性发育异常等有关。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非手术治疗时要确保患儿严格避免负重,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评估病情变化。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治疗方案的选择需更加谨慎,尽量保留自身股骨头的功能,减少对未来髋关节发育的影响。
2.老年人:老年人股骨头坏死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骨质疏松、糖尿病等。在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其全身状况,手术治疗需评估手术风险。术后要加强护理,预防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同时要注意康复锻炼的循序渐进,以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3.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人群:这类人群要密切监测股骨头情况,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尽量减少糖皮质激素的用量或更换药物品种,以降低股骨头坏死的发生风险。一旦出现髋关节不适等症状,要及时就医,早期诊断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