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牙周炎的发生受局部因素、全身因素和行为生活方式因素影响。局部因素有牙菌斑、牙石、食物嵌塞、不良修复体、牙错位拥挤;全身因素包括内分泌紊乱(性激素变化、糖尿病)、免疫功能缺陷、其他全身疾病(骨质疏松症、慢性肾脏疾病等);行为生活方式因素涉及口腔卫生习惯不佳、吸烟、营养状况不良等,这些因素分别通过不同机制促使牙周炎发生发展。
一、局部因素
1.牙菌斑:牙菌斑是一种细菌性生物膜,牢固附着在牙齿表面。它由大量细菌、唾液蛋白等组成,细菌在其中代谢产酸,还会释放毒素,长期堆积可刺激牙龈组织,引发炎症,进而导致牙周炎。例如,口腔卫生不良者,牙齿表面易堆积牙菌斑,患牙周炎的风险显著升高。
2.牙石:牙石是牙菌斑钙化后形成的坚硬物质,根据其所在部位分为龈上牙石和龈下牙石。龈上牙石位于牙龈缘以上的牙面上,肉眼可见;龈下牙石位于牙龈缘以下的牙面,需借助器械才能看到。牙石会持续刺激牙龈,压迫牙龈组织,影响牙龈的血液循环,促使牙周组织发生炎症,是牙周炎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
3.食物嵌塞:食物嵌塞是指在咀嚼过程中,食物被夹嵌于两牙的间隙内。长期的食物嵌塞会引起牙龈乳头的炎症、退缩,局部牙龈组织抵抗力下降,细菌易于滋生,进而引发牙周炎。比如,牙齿排列不整齐、有缺失牙等情况易导致食物嵌塞。
4.不良修复体:不合适的假牙、牙套等不良修复体,其边缘不贴合、表面不光滑,会不断刺激牙龈组织,造成牙龈的炎症、出血,长期可引发牙周炎。例如,制作粗糙的活动义齿,其基托边缘可能会过度压迫牙龈,影响牙周健康。
5.牙错位拥挤:牙齿排列不整齐、错位拥挤,使得口腔自洁作用差,清洁难度增加,牙菌斑、牙石更容易堆积,从而增加了牙周炎的发生风险。比如,虎牙突出、牙齿排列紧密等情况,都不利于口腔清洁,易引发牙周炎症。
二、全身因素
1.内分泌紊乱
性激素:女性在青春期、月经期、妊娠期等特殊时期,体内性激素水平发生变化。以妊娠期为例,孕妇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牙龈组织对局部刺激的反应性增强,易发生牙龈炎症,若本身有牙周炎基础,病情可能加重。研究表明,妊娠期女性患牙周炎的概率较非妊娠期女性高。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抵抗力下降,白细胞的功能受到影响,容易发生感染。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牙周组织长期受到细菌感染,易引发牙周炎,且糖尿病患者的牙周炎往往病情较重,不易控制。有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患重度牙周炎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
2.免疫功能缺陷:一些免疫缺陷性疾病,如艾滋病,会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严重受损,患者极易发生各种机会性感染,包括牙周组织的感染。艾滋病患者常出现严重的牙周炎症状,如牙龈坏死、牙周袋形成等,且病情进展迅速。此外,先天性免疫缺陷的人群,自身抵御牙周致病菌的能力较弱,也更容易患上牙周炎。
3.其他全身疾病:如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会影响牙槽骨的结构和密度,使牙槽骨吸收加快,从而增加牙周炎的发病风险。另外,一些慢性肾脏疾病患者,由于机体代谢紊乱等原因,也可能出现牙周组织的病变,易患牙周炎。
三、行为生活方式因素
1.口腔卫生习惯:长期不刷牙、刷牙方法不正确(如刷牙力度过大、采用横刷法等)、不使用牙线等口腔清洁措施,会导致牙菌斑、牙石大量堆积,为牙周炎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例如,每天刷牙次数少于2次的人群,患牙周炎的几率比每天正确刷牙2次以上的人群高。
2.吸烟:吸烟是牙周炎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影响牙龈的血液循环,降低牙龈的抵抗力,抑制白细胞的功能,还会改变口腔的微生态环境,使牙周致病菌增多。研究发现,吸烟者患牙周炎的概率是非吸烟者的数倍,且吸烟量越大,患牙周炎的风险越高,同时吸烟还会影响牙周炎的治疗效果。
3.营养状况:营养不良,尤其是缺乏维生素C等,会影响牙周组织的健康。维生素C是维持牙龈健康的重要营养素,缺乏时牙龈容易出血、肿胀,抵抗力下降,易引发牙周炎。例如,长期素食且不注意补充富含维生素C食物的人群,患牙周炎的可能性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