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是什么病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是门静脉高压重要临床表现之一,由门静脉系统阻力增加和(或)血流量增多致压力升高,使食管胃底静脉回流受阻、压力增高形成。其发病机制与门静脉高压时食管胃底交通支大量开放有关;常见病因有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布加综合征等;临床表现有出血表现及原发病表现;诊断靠胃镜等;治疗包括急性出血期止血及预防再出血,预防需定期胃镜检查、积极治原发病,诊治要综合患者具体情况个体化。
一、发病机制
正常情况下,门静脉系统与腔静脉系统之间存在若干交通支,在门静脉高压时,这些交通支会大量开放,其中食管胃底交通支的开放就会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形成。例如,门静脉血流经胃冠状静脉、胃短静脉,通过食管胃底静脉与奇静脉、半奇静脉的分支吻合,从而使食管胃底静脉丛曲张。
二、常见病因
1.肝硬化:是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最常见的病因。在我国,大多数肝硬化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酒精性肝病等引起。肝硬化导致肝内血管结构破坏,门静脉血流受阻,压力逐渐升高,进而引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比如,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酒精对肝脏的持续损害可逐渐发展为肝硬化,增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发生风险。
2.门静脉血栓形成:门静脉主干或其分支发生血栓,会导致门静脉血流受阻,门静脉压力升高,引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这种情况可见于腹部外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多种情况。
3.布加综合征:是由各种原因所致的肝静脉和其开口以上的下腔静脉阻塞性病变引起的常伴有下腔静脉高压为特点的一种肝后门静脉高压症。主要表现为肝大及疼痛、腹水、下肢水肿等,也可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三、临床表现
1.出血表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其主要的严重并发症,表现为大量呕血和(或)黑便,可伴有头晕、心慌、乏力等失血性休克的表现。出血速度快且量大时,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救治,可危及生命。
2.原发病表现:如果是肝硬化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还会伴有肝硬化的相关表现,如肝功能减退导致的黄疸(皮肤、巩膜黄染)、腹水、凝血功能障碍(易出现皮肤瘀斑、鼻出血等);门静脉高压导致的脾大、脾功能亢进(血常规可出现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等)等。
四、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是诊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金标准。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食管胃底静脉的形态、曲张程度等情况,还能判断有无出血征象。
2.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可了解肝脏的形态、质地、有无肝硬化、门静脉直径等情况,有助于初步判断门静脉高压的情况,但对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观察不如胃镜直接。
CT及MRI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门静脉系统的结构,有助于发现门静脉系统的血栓、血管畸形等情况,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诊断和病因分析有一定帮助。
五、治疗与预防
1.治疗:
急性出血期治疗:需要采取紧急措施止血,如药物止血(常用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等)、内镜下止血治疗(如套扎术、硬化剂注射等)、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等。对于出血量大、药物及内镜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门体分流术等。
预防再出血:在急性出血控制后,需要采取措施预防再次出血。例如,继续针对肝硬化等原发病进行治疗,长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等)降低门静脉压力,对于有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患者可考虑再次内镜下治疗等。
2.预防:对于有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高危因素的人群,如肝硬化患者等,需要定期进行胃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抗病毒治疗乙肝肝硬化、戒酒治疗酒精性肝硬化等,有助于降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发生风险。
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相对较少见,但如果发生,往往病情更为凶险,需要更加谨慎地进行诊断和治疗,优先考虑非手术的安全治疗方法;对于老年患者,要充分评估其心肺功能等全身情况,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等;对于女性患者,在治疗中要考虑到特殊生理时期对治疗的影响等。总之,对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诊治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遵循循证医学原则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