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界性骨肿瘤介于良恶性之间,具局部侵袭性、转移潜能低,病理有独特特点,临床表现有疼痛、肿块、功能障碍等,影像学有不同表现,诊断靠影像和病理活检,治疗以手术为主、辅以其他,儿童和老年患者治疗需各有考量。
病理特点方面
在病理结构上,临界性骨肿瘤的细胞形态、排列等有别于典型的良性和恶性骨肿瘤。以骨巨细胞瘤为例,它是较为常见的临界性骨肿瘤,其肿瘤组织由单核基质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组成,基质细胞有一定的增殖活性,多核巨细胞数量不等,肿瘤细胞可向骨组织浸润,但远处转移率相对较低。
临床表现
疼痛:患者可能会出现局部疼痛,疼痛程度不一,初期可能为间歇性隐痛,随着病情进展,疼痛可能会逐渐加重,变为持续性疼痛。例如,骨巨细胞瘤患者常因肿瘤侵犯骨皮质或周围软组织而引起疼痛,疼痛可在活动后加剧。
肿块:局部可触及肿块,肿块大小因肿瘤的生长情况而异。有的肿块质地较硬,边界可能不太清晰。比如,一些发生在长骨骨端的临界性骨肿瘤,可在相应部位触及肿块。
功能障碍:如果肿瘤发生在关节周围,可能会影响关节的活动功能,导致关节活动受限。例如,发生在膝关节周围的临界性骨肿瘤,可能会使患者膝关节的屈伸活动受到影响。
影像学表现
X线表现:不同的临界性骨肿瘤在X线上有不同的表现。以骨囊肿为例,X线片上可见长骨干骺端或骨干中央有椭圆形透亮区,边界清楚,骨皮质有不同程度的膨胀变薄。而骨巨细胞瘤在X线上多表现为骨端偏心性、溶骨性、囊性破坏,边界清楚,有时可见“肥皂泡”样改变。
CT表现:CT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肿瘤与周围骨组织的关系,对于判断肿瘤的侵袭范围等有重要价值。例如,对于一些发生在复杂解剖部位的临界性骨肿瘤,CT能更精准地显示肿瘤是否侵犯周围的血管、神经等结构。
MRI表现:MRI对软组织的分辨力较高,能更好地显示肿瘤周围软组织的情况以及肿瘤内部的信号特点。临界性骨肿瘤在MRI上可表现为相应的信号改变,有助于准确判断肿瘤的范围和性质。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如上述的X线、CT、MRI等检查手段,通过影像学表现初步判断肿瘤的可能性质。
病理活检:病理活检是确诊临界性骨肿瘤的金标准。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活检获取肿瘤组织,进行显微镜下观察和相关的病理免疫组化等检查,以明确肿瘤的病理类型和生物学行为。例如,对于疑似骨巨细胞瘤的患者,通过病理活检可以明确肿瘤细胞的组成等情况,从而确诊。
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手术是治疗临界性骨肿瘤的主要手段。手术的原则是尽可能彻底地切除肿瘤,同时尽量保留肢体的功能。对于一些边界相对清楚的临界性骨肿瘤,可以采用肿瘤刮除术,然后配合局部辅助治疗,如骨水泥填充等,以降低复发率。对于侵袭范围较广的临界性骨肿瘤,可能需要进行广泛切除甚至截肢手术,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例如,对于一些复发风险较高的骨巨细胞瘤,在刮除肿瘤后,使用液氮冷冻等方法辅助治疗,以减少复发。
其他治疗:对于一些不能手术或术后辅助治疗的患者,可能会考虑放疗等治疗手段,但放疗在临界性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因为放疗可能会带来一些不良反应,如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时期发生临界性骨肿瘤时,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肿瘤的治疗需要更加谨慎。手术时要充分考虑对骨骼生长发育的影响,尽量选择对生长发育干扰较小的手术方式。例如,在进行肿瘤刮除术时,要避免过度破坏骨骺等影响生长的结构。同时,术后的康复等也需要根据儿童的生长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安排,以促进儿童的身体恢复和正常生长发育。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发生临界性骨肿瘤时,要综合考虑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基础疾病等因素。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要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等情况是否能耐受手术。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上,要更加注重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保证肿瘤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尽量选择对患者机体功能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例如,对于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较大手术的老年患者,可能更多地考虑保守治疗或相对微创的治疗方法,但需要密切观察肿瘤的进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