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癌和结肠炎的区别
结肠癌源于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发病与遗传等相关,表现为排便等改变,检查有结肠镜等,治疗以手术为主综合治疗,预后与分期等有关;结肠炎是结肠炎症病变,由多种原因致,表现为腹泻等,检查有结肠镜等,治疗目的是控炎等,溃疡性结肠炎慢性复发,克罗恩病迁延易并发症,总体预后较结肠癌相对好但影响生活质量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结肠癌:是源于结肠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发病机制与遗传因素、肠道慢性炎症、息肉恶变等相关,例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发生结肠癌的风险显著升高,其遗传突变使得肠道上皮细胞异常增殖,逐渐发展为癌。
结肠炎:是各种原因引起的结肠炎症性病变,感染、自身免疫反应、肠道缺血等均可导致,如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肠道慢性炎症,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结肠黏膜,引发炎症反应。
二、临床表现
结肠癌: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如便秘与腹泻交替)、便血(多为暗红色血便,与粪便混合)、腹痛(多为隐痛或胀痛,部位不固定)、腹部肿块(部分患者可触及)、消瘦、乏力等,晚期可出现肠梗阻、恶病质等表现。不同年龄段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老年患者症状可能不典型,易被忽视;年轻患者可能以腹痛、便血等为主要表现。
结肠炎:主要表现为腹泻(可为黏液脓血便)、腹痛(多为左下腹隐痛或绞痛,排便后可缓解)、里急后重等,病情严重时可出现发热、贫血、营养不良等。不同类型结肠炎表现有特点,如溃疡性结肠炎多有反复发作的黏液脓血便,克罗恩病除肠道症状外,还可能有肠外表现,如关节炎、皮肤结节性红斑等。
三、检查方法
结肠癌:
结肠镜检查:可直接观察结肠黏膜病变,并可取活检进行病理诊断,是诊断结肠癌的金标准。
影像学检查:如CT结肠成像(CTC)、磁共振成像(MRI)等,可了解肿瘤的部位、大小、浸润范围及有无转移等情况。CT检查能清晰显示肠道与周围组织的关系,MRI对软组织分辨率较高,有助于评估肿瘤侵犯肠壁的深度及盆腔脏器受侵情况。
血液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等肿瘤标志物对结肠癌的诊断、疗效评估及复发监测有一定参考价值,但特异性不高,不能单独用于诊断。
结肠炎: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结肠炎的重要手段,可直接观察结肠黏膜的炎症表现,如充血、水肿、溃疡、糜烂等,并可取活检明确炎症性质。
影像学检查:钡剂灌肠检查可观察结肠黏膜的形态、结肠袋变化等,但对于轻中度炎症可能不如结肠镜敏感;CT或MRI检查可了解肠道壁增厚、肠腔狭窄等情况,有助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粪便检查:可检测粪便中有无白细胞、红细胞、病原体等,辅助判断结肠炎的病因,如感染性结肠炎可检测出相应病原体。
四、治疗原则
结肠癌:以手术治疗为主,辅以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早期结肠癌通过手术切除有可能治愈,如肿瘤局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行根治性手术后预后较好。对于晚期结肠癌,手术结合化疗等综合治疗可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
结肠炎:治疗目的是控制炎症、缓解症状、维持缓解、防治并发症。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可采用氨基水杨酸制剂治疗,如柳氮磺吡啶;重度溃疡性结肠炎可能需要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克罗恩病的治疗药物包括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生物制剂等,手术治疗主要用于出现肠梗阻、穿孔、严重出血等并发症的患者。不同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的患者治疗方案有差异,儿童结肠炎患者治疗需更谨慎,优先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
五、预后情况
结肠癌:预后与肿瘤的分期、病理类型等密切相关。早期结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较高,可达70%-90%左右;而晚期结肠癌患者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较低。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存在其他基础疾病,会影响预后;年轻患者若能早期诊断和治疗,预后相对较好。
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呈慢性复发型,部分患者可长期缓解,但易复发;克罗恩病呈慢性迁延性,易出现并发症,部分患者需反复手术治疗,总体预后较结肠癌相对较好,但也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较大影响,尤其是儿童患者,长期患病可能影响生长发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