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大结节骨折康复训练分早期(术后1-2周)、中期(术后3-6周)、后期(术后6周以上)。早期进行手部及肩部肌肉等长收缩、腕关节活动度训练;中期有肩部助力活动度、肘关节活动度训练;后期包括肩部主动活动度、力量训练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不同年龄患者训练需考虑自身情况调整。
一、早期康复训练(术后1-2周)
1.手部及肩部肌肉等长收缩
手部可进行握拳、伸指等动作,每分钟10-15次,每次持续5-10秒,重复10-15次。通过手部肌肉的收缩舒张,促进血液循环,防止手部肌肉萎缩。肩部可进行肩部肌肉的等长收缩,即肩部肌肉用力收缩但不产生关节活动,每次收缩持续3-5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这种等长收缩有助于维持肩部肌肉的力量,避免肌肉废用性萎缩。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配合度相对较差,可在家长帮助下进行简单的手部抓握玩具等活动来促进手部肌肉收缩;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收缩力度适中,避免过度用力导致疼痛加重。
2.腕关节活动度训练
进行腕关节的屈伸和尺桡侧偏活动。屈伸时,缓慢将手腕向上弯到最大程度,再向下弯到最大程度,每个方向重复10-15次;尺桡侧偏时,将手腕向小指侧和拇指侧偏,每个方向重复10-15次。腕关节活动度训练可以防止腕关节僵硬,促进上肢整体的血液循环。不同年龄患者的活动幅度可能不同,儿童由于关节柔韧性较好,但要注意避免过度牵拉造成损伤;老年患者关节柔韧性较差,应缓慢轻柔进行。
二、中期康复训练(术后3-6周)
1.肩部助力活动度训练
在他人帮助或借助弹力带等辅助下进行肩部的前屈、后伸、外展等活动。肩部前屈时,慢慢将手臂向前抬起,可达90°左右;后伸时,手臂向后伸展;外展时,手臂向外侧展开。每个动作重复10-15次,每天可进行3-4组。助力活动度训练有助于逐步增加肩部的活动范围,促进骨折部位周围组织的恢复。对于年轻患者,可适当增加活动幅度和强度;老年患者则要根据自身耐受程度调整,避免造成肩部过度损伤。
2.肘关节活动度训练
进行肘关节的屈伸训练,坐在椅子上,上臂固定,缓慢屈伸肘关节,每次屈伸幅度尽量增大,重复20-30次。同时可进行旋前旋后训练,将手臂平放,手掌向上向下转动,重复20-30次。肘关节活动度训练对于上肢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能够保证上肢在后续康复中更好地完成各种动作。儿童患者在进行肘关节训练时,要注意家长在旁监护,确保动作规范;老年患者要防止因关节退变导致训练时疼痛加剧,可适当减少训练次数但保证动作质量。
三、后期康复训练(术后6周以上)
1.肩部主动活动度训练
患者自主进行肩部的全方位活动,包括前屈、后伸、外展、内收、内外旋等。前屈可尽量达到180°,后伸时手臂可触摸到背部,外展可达180°,内收时手指可触摸到对侧肩部,内外旋时可进行画圈等动作。每个动作重复20-30次,每天3-4组。通过主动活动度训练,进一步恢复肩部的正常功能,增强肩部肌肉力量。不同年龄患者恢复到正常活动度的时间可能不同,年轻患者恢复相对较快,老年患者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训练来逐步恢复。
2.肩部力量训练
可进行哑铃肩外展、俯卧撑等力量训练。使用合适重量的哑铃进行肩外展训练,每次3-5组,每组10-15次;进行俯卧撑训练时,根据自身情况调整难度,逐步增加次数。力量训练有助于增强肩部肌肉力量,稳定肩关节,防止再次损伤。儿童患者由于骨骼发育尚未成熟,不建议进行哑铃等力量训练,可选择一些轻量的弹力带抗阻训练;老年患者要选择合适重量的哑铃,避免因力量过大导致肩部负担过重。
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进行穿衣、梳头、洗脸等日常生活活动训练,模拟日常动作,逐步提高肩部在实际生活中的功能。例如穿衣时,先将患侧手臂放入衣袖,再用健侧手臂帮助穿上;梳头时,患侧手臂尽量向上抬起进行梳头动作。通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使康复训练更好地与日常生活结合,让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在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训练时要考虑其身体状况和操作难度,儿童患者可能需要家长更多的协助来完成这些动作,老年患者要注意动作缓慢,避免因平衡问题导致摔倒等意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