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放射性食管炎
放射性食管炎是胸部肿瘤放疗中或后因放射线引起的食管黏膜损伤性炎症,发病与放射线直接损伤和血管损伤有关,有急性期和慢性期表现,通过病史采集、内镜和影像学检查诊断,可通过放疗前评估和放疗中注意预防,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女性及有基础食管病史患者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定义
放射性食管炎是由于放射线照射引起的食管黏膜损伤性炎症。通常发生在接受胸部肿瘤(如食管癌、肺癌等)放射治疗过程中或之后。
二、发病机制
1.放射线直接损伤:放射线可使食管上皮细胞DNA断裂、细胞凋亡,导致黏膜上皮细胞更新受阻,黏膜屏障功能受损。例如,高能射线作用于食管组织,引起细胞内水分子电离产生自由基,自由基攻击细胞内的生物大分子,造成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破坏。
2.血管损伤:放射线照射后可引起食管黏膜下血管内皮损伤,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栓形成,进而引起食管黏膜缺血、缺氧,加重黏膜的损伤和炎症反应。
三、临床表现
1.急性期表现:在放疗进行到一定剂量时可能出现,主要症状为吞咽疼痛,疼痛可放射至背部,吞咽固体食物时更为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吞咽困难,严重时可出现吞咽流质食物也困难的情况,还可能出现胸骨后烧灼感。
2.慢性期表现:放疗结束后一段时间可能出现,可表现为食管狭窄相关症状,如进行性吞咽困难逐渐加重,还可能出现食管黏膜糜烂、溃疡愈合后形成瘢痕导致的长期吞咽不适等。
四、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有接受胸部放射治疗的病史是重要的诊断依据,了解放疗的剂量、部位、疗程等情况。
2.内镜检查:是诊断放射性食管炎的重要手段。内镜下可观察到食管黏膜的改变,如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根据内镜下表现可进行分级评估,有助于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例如,轻度放射性食管炎内镜下可见黏膜充血、散在小糜烂;重度时可见大片溃疡、狭窄等。
3.影像学检查:食管钡餐造影可发现食管黏膜粗糙、充盈缺损等改变,但相对内镜检查,其对黏膜病变的观察不如内镜直观准确。
五、治疗与预防
1.预防措施
放疗前评估:治疗前评估患者的食管情况,对于有基础食管疾病(如食管炎、食管狭窄等)的患者,应在病情控制后再进行放疗,或采取相应措施降低放疗相关食管炎的发生风险。
放疗过程中注意:控制放疗的剂量、速度等参数,避免过度照射。同时,指导患者在放疗期间保持口腔清洁,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进食过热、过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减少对食管黏膜的刺激。
2.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患者应进食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避免进食粗糙食物。对于吞咽疼痛明显的患者,可适当使用黏膜保护剂等药物辅助缓解症状。
药物治疗:使用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等,可在食管黏膜表面形成保护膜,减轻放射线对黏膜的损伤;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抑制胃酸分泌,减少胃酸对损伤食管黏膜的刺激。对于合并感染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但需在医生指导下合理应用。
六、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在接受胸部放疗时发生放射性食管炎需特别谨慎。儿童食管黏膜更娇嫩,对放射线更敏感,放疗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剂量,密切观察儿童的进食情况,一旦出现吞咽不适等症状应及时评估处理。儿童患者的饮食应选择营养丰富、易吞咽的食物,如牛奶、蛋羹等,避免因吞咽困难导致营养不良。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在放疗过程中发生放射性食管炎时,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例如,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同时,老年患者的吞咽功能可能随年龄增长而下降,更要关注其进食情况,必要时给予肠内营养支持等措施保证营养摄入。
3.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放疗期间可能更关注治疗对身体外观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医护人员在治疗过程中要加强心理护理,同时在饮食等方面给予更细致的指导,帮助女性患者更好地应对放射性食管炎带来的不适。
4.有基础食管病史患者:本身有食管病史的患者发生放射性食管炎的风险更高。在放疗前应充分评估食管病变情况,放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食管黏膜反应,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加强黏膜保护等治疗措施的应用,以降低放射性食管炎的严重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