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夜间磨牙该怎么治
长期夜间磨牙的治疗需先明确病因,主要有心理、咬合、全身和其他因素,随后采取相应治疗方法。非药物治疗包括心理和行为治疗(如成人放松减压、儿童营造良好环境及肌肉松弛训练)、调整咬合(如牙齿矫正、调磨等)、改善睡眠环境;药物治疗针对肠道寄生虫感染用驱虫药,精神因素伴焦虑抑郁用抗焦虑抑郁药,但用药有副作用和禁忌,儿童用药需谨慎;特殊人群治疗各有注意事项,儿童优先非药物治疗,避免过早用药,关注口腔卫生;孕妇优先非药物治疗,保证胎儿安全,保持良好心态和饮食均衡;老年人综合考虑身体状况和用药史,谨慎用药,及时修复缺失牙。
一、明确病因
治疗长期夜间磨牙,首先要明确病因。病因主要分为心理因素、咬合因素、全身因素和其他因素。心理因素方面,焦虑、紧张、压力大等情绪会使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过程失调,诱发咀嚼肌运动发生一时性不规则痉挛或收缩,导致夜间磨牙。儿童因白天玩耍过于兴奋、疲劳,或受到家长、老师的责骂产生焦虑、压抑等不良情绪,也可能出现夜间磨牙。咬合因素上,牙齿排列不齐、缺牙、牙齿过长或单侧咀嚼等,会破坏咀嚼器官的协调关系,机体试图通过磨牙来达到咬合平衡。全身因素中,肠道寄生虫感染、胃肠功能紊乱、内分泌不平衡、过敏、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等都可能引发磨牙。比如儿童肠道内有蛔虫,蛔虫产生的毒素刺激肠道和神经,会导致磨牙;胃肠功能紊乱时,睡眠中也可能出现磨牙现象。其他因素包含睡眠姿势不当,如经常偏向一侧睡觉、蒙头睡觉等,影响呼吸和血液循环,引发磨牙;遗传因素也可能导致部分人有磨牙的家族史。
二、非药物治疗
1.心理和行为治疗
心理放松对缓解磨牙很重要。成人可通过适当运动、听音乐、冥想、瑜伽等方式释放压力、调节情绪。儿童家长要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避免孩子白天过度兴奋或紧张,睡前避免剧烈活动或观看刺激的影视节目。还可采用肌肉松弛疗法,如进行咀嚼肌的生理功能训练,每天进行上下牙齿轻轻咬合、分开的练习,每次练习1015分钟,每天23次;按摩咀嚼肌,用手指轻轻按摩脸颊两侧的咀嚼肌,每次按摩510分钟,每天12次,帮助咀嚼肌放松。
2.调整咬合
对于因咬合问题导致磨牙的患者,可到口腔科就诊。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处理,如牙齿矫正,通过佩戴牙套等方式使牙齿排列整齐,改善咬合关系;调磨牙齿,磨除过高的牙尖,消除早接触点;修复缺牙,恢复咀嚼器官的完整性和协调性。儿童处于换牙期,若出现暂时性的咬合紊乱,可先观察,待牙齿替换完成后,部分磨牙情况可能会自行改善。
3.改善睡眠环境
保持睡眠环境安静、舒适、温度适宜,避免噪音和强光干扰。选择合适的枕头和床垫,保证良好的睡眠姿势,尽量避免俯卧位和长时间偏向一侧睡觉。儿童的睡眠环境应更加温馨、安全,家长可陪伴孩子入睡,给予其足够的安全感。
三、药物治疗
若磨牙是由肠道寄生虫感染引起,可使用驱虫药。对于因精神因素导致磨牙且伴有焦虑、抑郁等症状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焦虑、抑郁药物。但药物治疗有一定的副作用和禁忌证,儿童用药需更加谨慎,必须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身体各器官功能尚未发育完全。治疗时应优先选择非药物治疗方法,如心理疏导、调整咬合等。避免过早使用药物,尤其是驱虫药,2岁以下儿童禁止使用驱虫药。若需使用其他药物,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处方,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口腔卫生,督促孩子正确刷牙,预防龋齿等口腔疾病。
2.孕妇
孕妇夜间磨牙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胎儿的安全。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优先采用心理和行为治疗、调整咬合等非药物方法。孕妇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精神紧张和焦虑,可通过散步、听胎教音乐等方式放松心情。同时,要注意饮食均衡,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以满足自身和胎儿的需求。
3.老年人
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治疗磨牙时要综合考虑其身体状况和用药史。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在使用药物治疗时要谨慎,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同时,老年人可能存在牙齿缺失、松动等问题,应及时修复缺失牙,改善咬合关系,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