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炎是一种什么病
骨髓炎是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引发的骨骼炎症性疾病,病因包括病原体感染及不同人群易感性差异,临床表现有局部急性期红肿热痛、慢性期窦道等及全身感染中毒症状,诊断靠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治疗分抗生素和手术,预后与康复方面及时规范治疗预后较好,延误则可能成慢性影响生活,康复需锻炼和营养支持。
骨髓炎是一种由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的骨骼炎症性疾病。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病原体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也可能由真菌、病毒等引起。细菌可通过血液传播(如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病灶,细菌经血液循环到达骨骼)、直接接种(如开放性骨折、手术创口等使病原体直接进入骨骼)等途径侵入骨骼引发炎症。例如,开放性骨折后,外界的细菌容易进入骨折部位的骨骼,从而增加骨髓炎发生的风险。
2.不同人群的易感性差异:
儿童:儿童的骨骼血供特点使得他们相对更容易发生血源性骨髓炎。儿童长骨干骺端的血管呈袢状,血流缓慢,细菌易在此处停留繁殖。比如,一些患有扁桃体炎等上呼吸道感染的儿童,细菌可能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长骨的干骺端引发骨髓炎。
老年人:老年人往往存在骨质疏松等骨骼相关的退行性改变,同时可能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自身免疫力相对较低,容易发生骨髓炎,且病情可能更难控制。例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伤口不易愈合,若足部有微小创伤,就容易导致细菌感染进而引发骨髓炎。
免疫力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等,他们的机体抵抗力较弱,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下降,更容易遭受骨髓炎的侵袭。
二、临床表现
1.局部表现:
急性期:患病部位出现红肿、热痛,皮肤温度升高,局部压痛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形成脓肿,皮肤表面可出现波动感。例如,下肢骨髓炎时,患者下肢病变部位会有明显的红肿热痛表现。
慢性期:局部可能有窦道形成,反复流出脓性分泌物,窦道周围皮肤可出现色素沉着、瘢痕形成等,骨骼可能出现变形、增粗等改变,还可能伴有长期的疼痛、活动受限等情况。
2.全身表现:急性期常伴有高热、寒战、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例如,患者体温可高达39℃以上,精神状态较差,呈现出明显的全身感染表现。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早期X线可能无明显异常,发病2周后可出现骨小梁模糊、骨质破坏等改变。例如,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早期X线可能仅显示软组织肿胀,之后逐渐出现骨皮质破坏等。
CT检查:对于发现骨皮质破坏、小的死骨等比X线更敏感。可以清晰地显示骨骼内部的病变情况,帮助医生判断骨质破坏的范围等。
MRI检查:在骨髓炎早期就能发现骨髓内的炎性改变,对早期诊断价值较大。能更早地显示骨髓组织的水肿、炎症等情况。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急性期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等炎症指标升高。这些指标可以反映机体的炎症反应程度。
病原学检查:通过穿刺病变部位的脓液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有助于明确病原体种类并指导抗生素的选择。
四、治疗原则
1.抗生素治疗: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选用敏感的抗生素,早期、足量、足疗程应用。例如,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选用耐酶青霉素等抗生素。
2.手术治疗:
急性期:若有脓肿形成,需及时进行切开引流,排出脓液,减轻局部压力,防止感染进一步扩散。
慢性期:对于有死骨形成、窦道经久不愈等情况,常需要进行病灶清除术,去除死骨、炎性肉芽组织等,促进病变部位的愈合。
五、预后与康复
1.预后情况:及时诊断和规范治疗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但如果延误治疗,可能导致病情迁延不愈,发展为慢性骨髓炎,出现肢体功能障碍等不良后果。例如,慢性骨髓炎患者可能长期受疼痛、窦道反复流脓等困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2.康复措施:在病情稳定后,需要进行康复锻炼,恢复肢体的功能。根据患者病变部位的不同,制定相应的康复计划,如下肢骨髓炎患者在病情允许后,可逐渐进行步态训练、肌力训练等,以提高肢体的运动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要注意加强营养支持,提高机体抵抗力,促进康复。例如,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的饮食,以满足身体恢复的营养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