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萎缩性胆囊炎
萎缩性胆囊炎是胆囊受慢性炎症刺激,致胆囊壁增厚、体积缩小、结构和功能破坏的特殊胆囊炎,常为慢性胆囊炎反复发作的结局。病因主要有胆囊结石(约80%患者伴有)、细菌感染、胆囊管梗阻。症状有右上腹隐痛或胀痛、消化不良,少数无症状。诊断依靠超声(首选)、CT、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治疗以手术切除胆囊为主(分腹腔镜和开腹),症状轻或有禁忌证者可保守治疗。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有基础疾病者治疗各有注意事项。预防需合理饮食、规律生活、定期体检。
一、萎缩性胆囊炎的定义
萎缩性胆囊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胆囊炎,是由于胆囊长期受到慢性炎症刺激,导致胆囊壁逐渐增厚,胆囊体积逐渐缩小,胆囊的正常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它常是慢性胆囊炎反复发作的最终结局。
二、病因
1.胆囊结石:胆囊结石长期存在,反复刺激胆囊黏膜,引发慢性炎症,是导致萎缩性胆囊炎的最常见原因。据统计,约80%的萎缩性胆囊炎患者伴有胆囊结石。
2.细菌感染:细菌感染引起胆囊炎症,若炎症反复发作且未得到有效控制,可逐渐发展为萎缩性胆囊炎。常见的致病菌有大肠杆菌、克雷伯菌等。
3.胆囊管梗阻:胆囊管因结石、肿瘤、先天性狭窄等原因发生梗阻,胆汁排出不畅,胆汁在胆囊内淤积,刺激胆囊壁,也会促使萎缩性胆囊炎的形成。
三、症状
1.腹痛:多为右上腹隐痛或胀痛,疼痛程度不一,可呈间歇性发作,也可持续存在。部分患者疼痛可放射至右肩部或背部。
2.消化不良:由于胆囊功能受损,胆汁分泌和排泄异常,影响脂肪的消化和吸收,患者常出现腹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状。
3.其他:少数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进行检查时偶然发现。
四、诊断
1.超声检查:是诊断萎缩性胆囊炎的首选方法。超声可清晰显示胆囊的大小、形态、胆囊壁厚度以及胆囊内是否有结石等情况。萎缩性胆囊炎患者超声表现为胆囊体积缩小,胆囊壁增厚,毛糙,胆汁透声差等。
2.CT检查:对于超声诊断不明确的患者,CT检查可提供更详细的胆囊及周围组织的影像信息,有助于准确判断病情。
3.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可清晰显示胆管系统的形态和结构,对于鉴别萎缩性胆囊炎与其他胆道疾病有重要价值。
五、治疗
1.手术治疗:手术切除胆囊是治疗萎缩性胆囊炎的主要方法。因为萎缩的胆囊已基本失去正常功能,且存在一定的癌变风险。常用的手术方式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开腹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是目前首选的手术方式。但对于胆囊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解剖结构不清等情况,可能需要选择开腹胆囊切除术。
2.保守治疗:对于症状较轻、不愿接受手术或存在手术禁忌证的患者,可采取保守治疗。主要包括饮食调整、药物治疗等。饮食上应避免油腻食物,以清淡易消化饮食为主。药物治疗主要是使用消炎利胆药物缓解症状。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决定治疗方案时,需充分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手术耐受性。术前应积极控制基础疾病,术后加强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儿童:儿童患萎缩性胆囊炎相对较少,但一旦确诊,治疗方案的选择需更加谨慎。应优先考虑保守治疗,尽量避免手术。若病情严重,必须手术时,要选择经验丰富的医生和合适的手术方式,以减少手术创伤和并发症的发生。
3.孕妇:孕妇患萎缩性胆囊炎时,治疗需兼顾孕妇和胎儿的安全。在孕期前三个月和后三个月,手术风险相对较高,尽量采取保守治疗。若病情严重,非手术治疗无效,可在孕中期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手术,但手术过程中要注意保护胎儿。
4.有基础疾病者:如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治疗萎缩性胆囊炎时,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调整药物治疗方案,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手术前后要加强监测,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七、预防
1.合理饮食:保持均衡的饮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避免暴饮暴食。
2.规律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时进餐,避免熬夜,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3.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腹部超声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胆囊疾病,及时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