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炎怎么引起的
牙周炎是由牙菌斑生物膜引起的牙周组织慢性感染性疾病,引发因素包括局部因素(牙菌斑、牙结石、食物嵌塞、不良修复体、牙齿排列不齐)、全身因素(内分泌紊乱、免疫功能缺陷、遗传因素、其他全身疾病)、环境及行为因素(吸烟、口腔卫生习惯)。
一、局部因素
1.牙菌斑:牙菌斑是不断沉积在牙齿表面的细菌性生物膜,它不能被水冲去或漱掉。牙菌斑中的细菌会产生毒素和酶等物质,长期刺激牙龈和牙周组织,引发炎症反应。例如,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牙菌斑内存在大量的致炎细菌,如牙龈卟啉单胞菌等,这些细菌持续作用会逐步破坏牙周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2.牙结石:牙结石是牙菌斑矿化后形成的坚硬物质,通常沉积在牙齿表面或牙龈边缘。牙结石的存在会进一步促进牙菌斑的附着,并且其粗糙的表面会不断刺激牙龈,导致牙龈炎症加重,同时还会阻碍口腔卫生措施的实施,使牙周组织的炎症难以消退,进而加速牙周炎的发展。
3.食物嵌塞:食物嵌塞是指在咀嚼过程中,食物碎块嵌入相邻牙齿的牙间隙内。食物嵌塞会引起牙龈乳头的压迫及食物的机械刺激,导致牙龈乳头的炎症、肿胀,若不及时去除嵌塞的食物,会进一步引发牙周组织的感染,长期的食物嵌塞还可能导致牙槽骨吸收等牙周组织的破坏。
4.不良修复体:不合适的假牙、牙套等修复体边缘不贴合,会对牙龈和牙周组织产生持续的机械刺激,影响口腔卫生的维护,使菌斑易于堆积,从而引发牙周炎症。例如,修复体边缘过于尖锐或不密合,会反复摩擦牙龈组织,导致牙龈红肿、出血等牙周炎的早期症状。
5.牙齿排列不齐:牙齿排列不整齐时,部分牙齿的清洁难度增加,容易残留菌斑和食物残渣,使得局部牙周组织长期处于被细菌刺激的状态,增加了牙周炎的发病风险。比如,拥挤的牙齿之间难以通过正常的刷牙等口腔清洁方式彻底清洁,菌斑容易堆积,进而引发牙周炎症。
二、全身因素
1.内分泌紊乱
性激素:女性在青春期、月经期、妊娠期等特殊时期,体内性激素水平发生变化。例如妊娠期,雌激素水平升高,会使牙龈组织对牙菌斑等局部刺激因素的反应性增强,牙龈容易出现肿胀、出血等炎症表现,从而增加了患牙周炎的可能性。研究表明,妊娠期妇女患牙周炎的概率较非妊娠期妇女有所升高,且病情可能更为严重。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的抵抗力下降,白细胞的功能受到影响,难以有效抵御细菌的侵袭。同时,高血糖的环境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使得牙周组织容易发生感染且不易治愈。糖尿病患者患重度牙周炎的风险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而且牙周炎的严重程度与糖尿病的血糖控制情况密切相关,良好的血糖控制有助于减轻牙周炎的症状。
2.免疫功能缺陷: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的疾病或状态,如艾滋病患者,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受损,对牙周致病微生物的抵抗力减弱,容易发生严重的牙周炎。艾滋病患者的牙周组织常出现快速进展的炎症,表现为牙龈坏死、牙周袋形成等严重症状,且常规的牙周治疗效果往往较差。
3.遗传因素:某些遗传因素可能增加个体患牙周炎的易感性。例如,家族中有牙周炎患者的人群,其后代患牙周炎的概率可能高于普通人群。研究发现,某些基因的多态性与牙周炎的发病相关,这些基因可能影响机体对牙周致病因素的反应和修复能力。
4.其他全身疾病:如骨质疏松症患者,由于骨代谢异常,牙槽骨的密度和质量下降,牙周组织的支持能力减弱,容易发生牙周炎且病情进展较快。此外,一些慢性肾病、血液病等全身疾病也可能通过影响机体的代谢、免疫等功能间接增加牙周炎的发病风险。
三、环境及行为因素
1.吸烟:吸烟是牙周炎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影响牙龈的血液循环,降低白细胞的功能,抑制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和繁殖,同时还会改变口腔的微生态环境,增加牙菌斑的堆积。研究显示,吸烟者患牙周炎的概率明显高于不吸烟者,且吸烟量越大、吸烟时间越长,患牙周炎的病情往往越严重,牙周炎的治疗效果也相对较差。
2.口腔卫生习惯:长期不注意口腔卫生,如不按时刷牙、刷牙方法不正确、不使用牙线等清洁工具,会导致牙菌斑和牙结石大量堆积,从而引发牙周炎。例如,每天刷牙时间不足、刷牙力度不够等情况,都无法有效清除牙齿表面的菌斑,为牙周炎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