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肱骨骨折应该怎么治疗
左肱骨骨折治疗包括非手术和手术治疗及康复治疗。非手术治疗有复位(手法、牵引等)和固定(小夹板、石膏等外固定);手术治疗适用于移位明显等情况,方法有切开复位内固定;康复治疗分早期(肌肉等长收缩)、中期(关节活动度训练)、后期(力量和生活能力训练),各期有相应训练内容且需考虑患者年龄等因素。
一、非手术治疗
1.复位
对于无明显移位或经过手法复位可以达到满意复位效果的左肱骨骨折,可采用手法复位。通过特定的手法操作,利用力学原理将移位的骨折端恢复到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解剖位置。例如,对于儿童的青枝骨折,多可通过轻柔的手法进行复位,利用儿童骨质柔韧性较好的特点,相对容易恢复对位。在复位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年龄因素对骨质特性的影响,儿童骨质更具弹性,复位时力度和方法与成人有所不同。
对于一些轻度移位的骨折,还可以采用牵引复位等方法。如尺骨鹰嘴牵引等,通过牵引装置逐渐牵拉骨折端,使其复位。牵引复位时要根据患者的年龄、骨折类型等调整牵引的重量和时间,以确保安全有效地复位。
2.固定
外固定:常用的外固定方法有小夹板固定、石膏固定等。小夹板固定是利用具有一定弹性的夹板、固定垫等材料,通过布带捆绑固定在患肢周围,起到固定骨折端、维持复位位置的作用。石膏固定则是用石膏绷带缠绕患肢,形成坚固的外固定装置,限制骨折端的活动。在选择外固定方式时,要考虑患者的年龄、骨折部位、骨折类型等因素。例如,儿童骨折如果采用石膏固定,要注意石膏的松紧度,避免影响血液循环;对于成人的简单骨折,小夹板固定和石膏固定都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二、手术治疗
1.手术指征
当骨折移位明显,手法复位难以达到满意的解剖复位,如粉碎性骨折、骨折端有软组织嵌入等情况时,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此外,对于开放性肱骨骨折,应及时进行手术清创并内固定,以降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同时,一些伴有神经血管损伤的肱骨骨折也需要手术干预,通过手术恢复骨折的连续性并处理受损的神经血管。在考虑手术指征时,年龄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对于儿童的肱骨骨折,需综合评估骨折情况和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来决定是否手术;对于老年患者,要考虑其全身状况和骨折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等因素来判断是否手术。
2.手术方法
切开复位内固定:通过手术切开皮肤,暴露骨折端,准确复位后采用钢板、螺钉、髓内钉等内固定装置固定骨折端。例如,对于肱骨干骨折,可根据骨折的部位和类型选择合适的钢板进行固定;对于儿童的肱骨骨折,有时会采用弹性髓内钉固定,这种方法对儿童骨质的破坏较小,有利于儿童的生长发育。手术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减少感染的发生风险。同时,要根据患者的年龄、骨折类型等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材料和固定方式,确保骨折能够顺利愈合。
三、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术后或复位固定后早期)
在骨折固定后早期,要进行肩部和肘部的肌肉等长收缩练习。例如,患者可以进行上臂肌肉的收缩放松练习,每次收缩持续5-10秒,然后放松,重复进行。这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同时也有利于骨折端的稳定。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康复训练的强度和方式,避免过度训练影响骨折愈合。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患肢情况,如有无肿胀、疼痛加剧等异常情况,及时调整康复训练方案。
2.中期康复(骨折愈合进展期)
随着骨折的逐渐愈合,可进行肩关节和肘关节的主动活动度训练。例如,进行肩关节的前屈、后伸、外展、内收等活动,以及肘关节的屈曲、伸展活动。活动范围逐渐增加,以恢复关节的正常活动功能。在进行这些康复训练时,要根据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逐步增加活动的幅度和力度。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关节活动度本身可能有所下降,康复训练要更加循序渐进,避免因活动幅度过大导致再次损伤。
3.后期康复(骨折基本愈合后)
当骨折基本愈合后,要加强患肢的力量训练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可以进行持物练习、上举重物练习等,以增强上肢的肌肉力量。同时,进行日常生活活动的训练,如穿衣、洗脸、刷牙等,使患者能够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自理能力。在进行后期康复训练时,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和生活方式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确保患者能够安全有效地恢复上肢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