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解决肱骨骨折问题
肱骨骨折的诊断包括临床表现(受伤部位疼痛、肿胀、畸形等,儿童表现有差异)和影像学检查(X线初步诊断,CT及三维重建等更精准);治疗分保守(骨折移位不明显等用手法复位外固定,固定4-6周)和手术(骨折移位明显等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等,有风险);康复分早期(减轻肿胀等,手指屈伸等)、中期(改善关节活动度等,增加关节主动活动等)、后期(恢复正常功能等,全面锻炼及模拟日常活动);并发症有延迟愈合等、感染、关节僵硬,预防需促进愈合、预防感染、预防关节僵硬。
一、肱骨骨折的诊断
1.临床表现:受伤部位出现疼痛、肿胀、畸形,上肢活动受限,可触及骨擦感或听到骨擦音。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因疼痛表现为哭闹、不愿活动患肢等。
2.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是初步诊断的常用方法,可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等;对于复杂骨折或需更详细了解骨折情况,CT及三维重建等检查能提供更精准信息,能清晰显示骨折端移位、粉碎情况等。
二、肱骨骨折的治疗方法
1.保守治疗
适用情况:对于骨折移位不明显、稳定性骨折,如裂缝骨折等可考虑保守治疗。对于儿童的一些青枝骨折,多采用保守治疗。
具体措施:通常采用手法复位,之后用石膏或支具进行外固定,固定时间一般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而定,通常需要4-6周左右,固定期间需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固定位置是否良好。
2.手术治疗
适用情况:当骨折移位明显、不稳定骨折、开放性骨折等情况时需手术治疗。例如粉碎性骨折、骨折合并血管神经损伤等情况。
手术方式:常用的有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根据骨折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材料,如钢板、螺钉等进行固定;对于一些严重的肱骨骨折,也可能采用髓内钉固定等方式。手术治疗能更好地恢复骨折的解剖结构,促进骨折愈合,但手术也存在一定风险,如感染、内固定物松动等。
三、肱骨骨折后的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术后1-2周)
目的:主要是减轻肿胀、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促进骨折局部血液循环。
措施:进行手指的主动屈伸活动,可握拳、伸指等,每次活动尽量达到最大范围,每天多次进行。同时可进行肩部、肘部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即肌肉用力收缩但不产生关节活动,通过这种方式保持肌肉力量。
2.中期康复(术后2-8周)
目的:进一步改善关节活动度,增强肌肉力量。
措施: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增加肩关节、肘关节的主动活动范围,可进行肩关节的前屈、后伸、外展等活动,肘关节的屈伸活动等。同时可进行渐进性的抗阻练习,如使用轻重量的哑铃进行肌肉力量训练,但要注意阻力不宜过大,避免影响骨折愈合。
3.后期康复(术后8周以后)
目的:恢复上肢的正常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措施:进行全面的功能锻炼,包括肩关节的旋转活动、上肢的负重练习等。可进行一些日常生活活动的模拟训练,如穿衣、洗脸、梳头、写字等,逐步恢复上肢的正常功能。康复过程中需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渐增加训练强度和难度,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患者康复进度可能不同,需个体化制定康复方案。例如,年轻且平时运动量大的患者康复进度可能相对较快,而老年患者或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的患者康复可能需要更谨慎,进度可能较慢,要密切关注骨折愈合情况及患者的耐受程度。
四、肱骨骨折的并发症及预防
1.常见并发症
延迟愈合或不愈合:骨折部位血液供应不佳、固定不牢固等因素可能导致延迟愈合或不愈合。例如,严重粉碎性骨折血运破坏严重,容易出现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情况。
感染:开放性骨折或手术操作等可能导致感染,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关节僵硬:由于长时间固定,缺乏活动,容易导致肩关节、肘关节僵硬,影响上肢功能。
2.预防措施
促进骨折愈合:对于骨折患者,保证营养均衡,尤其是摄入富含钙、蛋白质等利于骨折愈合的食物,如牛奶、鸡蛋、瘦肉等。同时,根据骨折情况合理进行治疗,确保骨折端固定可靠,为骨折愈合创造良好条件。
预防感染:开放性骨折时要及时彻底清创,手术操作中严格遵守无菌原则,术后密切观察伤口情况,如有感染迹象及时处理。
预防关节僵硬:早期进行规范的康复训练,按照康复计划逐步增加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训练,避免因固定时间过长导致关节僵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