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症有情绪方面过度紧张不安、恐惧和身体方面躯体不适、肌肉紧张等症状,治疗方法包括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放松疗法)和药物治疗(抗焦虑药物需遵医嘱使用,儿童一般非药物干预为主,成年人依病情由医生判断,女性特殊时期用药谨慎)。
一、焦虑症的症状
1.情绪方面
过度紧张不安:患者常常处于一种持续的紧张状态,对未来的一些不确定的事情过分担忧,这种担忧程度与实际情况不符。例如,一些没有明显客观对象的紧张、提心吊胆,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更久。在不同年龄层中表现有所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对学校相关事务过度担忧,如害怕成绩不好、害怕与同学关系不好等;成年人可能对工作发展、经济状况等过度担忧。女性可能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由于激素变化等因素,更容易出现情绪的过度紧张不安情况相对男性可能更为常见,但这也因个体差异而异。有焦虑症病史的人群在遇到生活压力事件时,更容易复发情绪过度紧张不安的症状。
恐惧:会出现莫名的恐惧情绪,可能没有具体的恐惧对象,但会感到害怕、惊慌。例如突然感到心悸、呼吸困难、出汗等身体症状伴随的恐惧,这种恐惧可以是突然发作的惊恐障碍表现,在儿童中可能表现为对陌生环境、陌生人的过度恐惧,影响其正常的社交和生活;成年人可能在面临一些社交场合等情境时出现恐惧情绪,有焦虑症病史且处于生活压力较大阶段的人群,恐惧情绪可能更频繁出现。
2.身体方面
躯体不适:常见的有头痛、头晕、心慌、心悸,患者可能会感觉心脏跳动过快、过强,持续不适。胃肠道方面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不同年龄人群身体症状的表现略有差异,儿童可能因为表达不清,更多表现为说肚子不舒服等,而成年人能更清晰描述具体的身体不适部位。女性在更年期等特殊生理阶段,由于激素变化,身体不适症状可能会更明显,有焦虑症病史且处于更年期的女性,躯体不适可能会加重。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本身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焦虑症引发的心慌等躯体不适可能会被误认为是基础疾病发作,需要注意鉴别。
肌肉紧张:全身肌肉紧张,可导致肌肉疼痛、僵硬,常见于颈部、肩部、背部等部位。儿童可能因为玩耍等活动,肌肉紧张表现相对不明显,但如果长期处于紧张情绪状态,也可能出现肌肉紧张情况;成年人长时间工作、压力大时,肌肉紧张更为常见,女性在照顾家庭和工作双重压力下,肌肉紧张情况可能更突出,有焦虑症病史且长期处于高压力生活方式的人群,肌肉紧张症状可能更严重。
二、焦虑症的治疗方法
1.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CBT):通过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和行为模式来缓解焦虑。例如帮助患者识别和纠正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像过度灾难化的思维,总是认为事情会向最坏的方向发展。在儿童心理治疗中,可采用游戏治疗等方式融入认知行为疗法的理念,通过游戏让儿童认识到自己的不合理想法并进行纠正;对于成年人,会通过面对面的谈话、引导患者记录自己的思维和行为等方式进行。女性在接受认知行为疗法时,由于其情感细腻等特点,可能更容易从情感层面理解和改变认知,有焦虑症病史且文化程度较高的人群可能更能快速接受认知行为疗法的理念并取得较好效果。
放松疗法:包括深呼吸放松、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深呼吸放松是让患者通过缓慢的深呼吸,吸入充足的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从而缓解紧张情绪,每天可以进行数次,每次几分钟。渐进性肌肉松弛是依次紧张和放松身体的各个肌肉群,让患者感受肌肉紧张和放松的差异,从而学会主动放松肌肉。儿童可以在家长的引导下进行简单的深呼吸放松,如跟着家长一起做慢慢吸气、慢慢呼气的动作;成年人可以在工作间隙等时间进行放松疗法,女性在睡前进行放松疗法有助于改善睡眠,缓解焦虑,有焦虑症病史且睡眠质量差的人群可以重点通过放松疗法改善睡眠相关的焦虑情绪。
2.药物治疗
抗焦虑药物:如苯二氮类药物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同药物有不同的作用机制,抗焦虑药物可以快速缓解焦虑症状,但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等问题。对于儿童,一般不优先考虑药物治疗,以心理治疗等非药物干预为主;成年人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由医生判断是否使用抗焦虑药物,女性在孕期、哺乳期等特殊时期使用抗焦虑药物需要特别谨慎,必须在医生评估利弊后决定,有焦虑症病史且正在备孕、怀孕或哺乳期的女性要及时与医生沟通病情和用药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