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病的发生受局部因素、全身因素和行为生活方式因素影响。局部因素有牙菌斑、牙石、食物嵌塞、不良修复体;全身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内分泌紊乱、系统性疾病、遗传因素、免疫功能低下;行为生活方式因素有吸烟、酗酒、口腔卫生习惯不良,这些因素分别通过不同机制导致牙周组织受损引发牙周病。
一、局部因素
1.牙菌斑:牙菌斑是一种细菌性生物膜,牢固附着在牙面、牙间或修复体表面。它是引发牙周病的始动因子,其中的细菌会产生毒素和酶,刺激牙龈组织,导致牙龈炎症,若不及时清除,会进一步破坏牙周组织。例如,有研究表明,长期牙菌斑堆积的人群,牙周病的发生风险显著高于菌斑控制良好的人群。
2.牙石:牙石是沉积在牙面上的已钙化或正在钙化的菌斑及软垢,根据其沉积部位和性质分为龈上牙石和龈下牙石。牙石表面粗糙,易吸附更多的细菌毒素,且会妨碍口腔卫生措施的实施,持续刺激牙周组织,引起牙龈炎症、出血,进而破坏牙周支持组织。
3.食物嵌塞:食物嵌塞是指在咀嚼过程中,食物被挤压嵌入相邻牙的牙间隙内。长期的食物嵌塞会导致牙龈乳头的压迫及牙周组织的炎症,引发牙龈炎,若不解决,还会导致牙槽骨吸收、牙周袋形成等牙周病问题。例如,牙齿排列不整齐、邻面龋等情况易导致食物嵌塞。
4.不良修复体:不合适的假牙、补牙材料等不良修复体,会对牙龈、牙周组织产生机械性刺激,如边缘不密合、高度不合适等,导致菌斑堆积,引起牙龈炎症和牙周组织的破坏。
二、全身因素
1.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生理功能逐渐衰退,牙周组织也会发生退行性变化。老年人牙周组织的抵抗力下降,修复能力减弱,更容易受到牙周病的侵害。例如,研究发现,50岁以上人群牙周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年轻人。
2.性别:一般来说,男性患牙周病的风险可能略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的生活方式、口腔卫生习惯相对较差等因素有关。例如,男性吸烟率通常较高,而吸烟是牙周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男性患牙周病的几率。
3.内分泌紊乱:如性激素的变化。在青春期、月经期、妊娠期等特殊时期,体内性激素水平发生改变,会影响牙龈组织对菌斑等局部刺激因素的反应性,使牙龈易发生炎症。例如,妊娠期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升高,牙龈对菌斑的敏感性增加,易患妊娠期龈炎,若不及时控制,可能发展为更严重的牙周病。
4.系统性疾病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抵抗力下降,白细胞的功能受到影响,容易受到细菌感染。牙周组织一旦感染,炎症不易控制,会加速牙周组织的破坏。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患重度牙周炎的几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
心血管疾病:某些心血管疾病与牙周病可能存在关联。牙周病产生的细菌毒素等物质可能进入血液循环,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同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全身状况可能影响牙周组织的血液供应和修复能力,不利于牙周健康。
5.遗传因素:某些遗传因素可能增加个体患牙周病的易感性。例如,一些遗传性疾病会导致牙周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异常,使个体更容易发生牙周组织的破坏。虽然遗传因素不是唯一的致病因素,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个体对牙周病的易患性。
6.免疫功能低下: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等,由于机体免疫功能受损,对牙周致病微生物的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严重的牙周感染,且病情不易控制。例如,艾滋病患者常出现快速进展性的牙周炎,表现为牙龈坏死、牙周袋形成等严重症状。
三、行为生活方式因素
1.吸烟:吸烟是牙周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影响牙龈的血液循环,降低白细胞的活性,抑制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功能,还会增加菌斑的堆积,从而破坏牙周组织。研究显示,吸烟者患牙周病的几率是非吸烟者的数倍,且吸烟量越大,患病风险越高。
2.酗酒:过量饮酒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干扰口腔局部的微生态环境,增加口腔感染的机会,同时,酗酒可能导致口腔卫生状况变差,间接增加牙周病的发生风险。
3.口腔卫生习惯: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如不刷牙、刷牙方法不正确、刷牙不彻底等,会导致牙菌斑、牙石等在口腔内长期堆积,不断刺激牙周组织,引发牙周病。例如,每天刷牙次数少于2次、每次刷牙时间不足3分钟的人群,牙周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口腔卫生良好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