滤泡性甲状腺瘤是什么
滤泡性甲状腺瘤是起源于甲状腺滤泡细胞的良性肿瘤,病因可能与遗传、碘摄入、辐射暴露有关;临床表现为颈部肿块、可能出现压迫症状及少数患者有甲状腺功能异常;诊断靠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及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治疗有手术和随访观察;大多预后良好,少数可能复发,需早期发现诊断治疗并密切随访。
一、病因
目前其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部分患者存在一定的遗传易感性,某些基因突变可能增加患滤泡性甲状腺瘤的风险,但具体的相关基因及遗传模式仍在进一步研究中。
碘摄入:碘是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碘摄入异常,如长期碘缺乏或碘过量,可能影响甲状腺滤泡细胞的正常功能,与滤泡性甲状腺瘤的发生有一定关联。例如,长期碘缺乏地区甲状腺疾病的发生率可能会有所不同,有研究发现碘缺乏可能使甲状腺滤泡细胞增生,增加滤泡性甲状腺瘤的发病几率;而碘过量也可能对甲状腺组织产生刺激,影响其正常结构和功能。
辐射暴露:头颈部接受过放射性辐射是滤泡性甲状腺瘤的危险因素之一。儿童时期头颈部受到辐射,如因某些疾病进行颈部放疗等,会增加日后患滤泡性甲状腺瘤的可能性。这是因为辐射可能损伤甲状腺细胞的DNA,导致细胞异常增殖,进而形成肿瘤。
二、临床表现
颈部肿块:多数患者是在无意中发现颈部有圆形或椭圆形的肿块,一般表面光滑,边界清楚,可随吞咽上下移动。肿块大小不一,小的如米粒,大的可达到数厘米甚至更大。
压迫症状:当肿瘤较大时,可能会压迫周围组织,引起相应的压迫症状。例如,压迫气管可导致呼吸困难;压迫食管可引起吞咽困难;压迫喉返神经可出现声音嘶哑等。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多见于较大的滤泡性甲状腺瘤。
甲状腺功能:大多数滤泡性甲状腺瘤患者甲状腺功能正常,不会出现甲亢或甲减的症状。但少数患者可能因肿瘤分泌过多甲状腺激素而出现甲亢表现,如心悸、多汗、手抖、消瘦等;个别患者也可能因肿瘤出血、坏死等原因出现甲状腺功能暂时异常的表现。
三、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诊颈部,了解肿块的大小、质地、活动度等情况。一般来说,滤泡性甲状腺瘤的肿块质地较软,边界清楚,活动度较好。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初步筛查滤泡性甲状腺瘤的常用方法。超声可以清晰地显示甲状腺肿块的位置、大小、形态、内部回声等情况。滤泡性甲状腺瘤在超声下通常表现为边界清晰的低回声或等回声结节,部分结节内可能有钙化等表现。
CT及MRI检查:对于一些较大的肿瘤或需要进一步明确肿瘤与周围组织关系时,可考虑进行CT或MRI检查。CT能更清晰地显示肿瘤的结构以及与颈部大血管等重要结构的关系;MRI对软组织的分辨力更高,有助于更准确地评估肿瘤的范围。
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C):这是一种重要的诊断方法,通过细针穿刺抽取肿瘤组织细胞进行细胞学检查,判断肿瘤的良恶性。其准确率较高,能够帮助医生明确滤泡性甲状腺瘤的诊断,与甲状腺癌等疾病进行鉴别。
四、治疗
手术治疗:手术是治疗滤泡性甲状腺瘤的主要方法。一般采取甲状腺腺叶切除术等手术方式,将肿瘤完整切除。手术的目的是去除肿瘤组织,防止肿瘤进一步增大引起压迫症状等,同时明确病理诊断,排除恶性病变的可能。对于年龄较小的患者,手术需要更加谨慎,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和对患儿生长发育等方面的影响;对于老年患者,要综合考虑其身体状况和基础疾病等情况来决定手术方案。
随访观察:对于一些肿瘤较小、无明显症状且经评估良性可能性极大的患者,也可以考虑定期随访观察。定期进行超声等检查,监测肿瘤的大小、形态等变化。但在随访过程中,如果发现肿瘤有增大趋势或出现可疑恶性表现时,应及时采取手术等治疗措施。
五、预后
滤泡性甲状腺瘤大多为良性肿瘤,经过手术等规范治疗后预后良好,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的寿命。但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肿瘤复发等情况。复发后如果符合手术指征,仍可考虑再次手术治疗。在随访过程中,患者需要密切配合医生进行定期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进行处理。同时,不同年龄、性别等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相对较小,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总之,滤泡性甲状腺瘤是一种常见的甲状腺良性肿瘤,通过多种检查手段可以明确诊断,治疗上以手术为主,预后一般较好,但需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并进行规范的随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