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齿是牙体硬组织在细菌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疾病,病因包括细菌、饮食、宿主因素,临床表现有浅龋、中龋、深龋,预防需口腔清洁、饮食控制、定期检查,治疗有充填治疗、根管治疗等。
一、龋齿的定义
龋齿也叫蛀牙、虫牙,是一种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牙体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疾病。细菌是引发龋齿的主要因素之一,比如变形链球菌等特定菌群会在口腔内利用食物中的糖分产酸,酸会逐渐侵蚀牙齿的硬组织,包括牙釉质、牙本质等,从而导致牙齿出现龋洞等病变。
二、龋齿的病因
1.细菌因素
口腔中的致龋菌是关键,像变形链球菌能牢固地黏附在牙齿表面,并且可以利用蔗糖等糖类物质产酸,酸性环境持续作用会使牙齿硬组织脱矿。例如,有研究表明变形链球菌在口腔内的定植与龋齿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当口腔内变形链球菌数量较多时,患龋齿的风险会显著增加。不同年龄人群口腔内的致龋菌分布可能有差异,儿童口腔内变形链球菌等致龋菌的定植相对更易发生,因为儿童的口腔卫生清洁相对不如成人,且饮食中糖分摄入相对较多等因素。
2.饮食因素
糖类物质是龋齿发生的重要诱因。食物中的蔗糖、葡萄糖等糖类被口腔内细菌分解产酸,进而破坏牙齿硬组织。比如经常食用糖果、蛋糕、甜饮料等含糖量高的食物,会为口腔内细菌提供充足的产酸底物,增加龋齿发生的可能性。不同生活方式下饮食结构不同,比如长期高热量、高糖饮食的人群,患龋齿风险高于饮食均衡、低糖的人群。儿童如果有爱吃甜食且不注意口腔清洁的生活方式,更容易因为饮食因素引发龋齿。
3.宿主因素
牙齿本身的结构和矿化程度影响龋齿易感性。如果牙齿发育不良,牙釉质矿化不足,就更容易被酸侵蚀。比如在儿童牙齿发育阶段,如果身体缺乏钙、磷等矿物质或者维生素D等影响牙齿矿化的营养成分,牙齿矿化程度降低,患龋齿的概率会增加。不同年龄阶段牙齿的发育状态不同,儿童乳牙矿化程度相对较低,比恒牙更易患龋齿;老年人由于牙龈萎缩等原因,牙根暴露,也容易发生根面龋。
三、龋齿的临床表现
1.浅龋
病变局限于牙釉质,一般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牙齿表面可能只是出现白垩色斑块或者黄褐色斑点,患者通常不易察觉,多在口腔检查时发现。在儿童乳牙浅龋阶段,如果不及时干预,病变可能会逐渐向深层发展。
2.中龋
病变进展到牙本质浅层,患者对冷、热、酸、甜等刺激会感到敏感,刺激去除后症状立即消失。牙齿表面会形成明显的龋洞,龋洞内有着色的腐质。儿童中龋时,可能会因为牙齿敏感而影响进食,尤其是在食用酸甜食物时表现明显。
3.深龋
病变到达牙本质深层,患者对冷热刺激以及食物嵌入龋洞时会产生疼痛反应,刺激去除后疼痛症状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龋洞较深,洞内有大量腐质。对于儿童深龋,需要及时处理,否则可能会引发牙髓炎等更严重的问题。
四、龋齿的预防措施
1.口腔清洁
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是预防龋齿的重要措施。每天早晚正确刷牙,使用含氟牙膏可以帮助增强牙齿的抗龋能力。儿童刷牙需要家长协助,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的软毛牙刷,教导正确的刷牙方法,如巴氏刷牙法,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不同年龄儿童口腔清洁的难度不同,家长需要根据儿童年龄和能力逐步引导其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
2.饮食控制
控制糖类食物的摄入,减少食用糖果、甜饮料等。增加富含钙、磷、维生素等有利于牙齿健康的食物摄入,如牛奶、蔬菜、水果等。不同生活方式人群需要根据自身情况调整饮食,比如上班族可以尽量减少外卖中高糖食物的摄入,增加在家自制健康饮食的比例;儿童家长要合理安排儿童饮食,避免过多食用零食。
3.定期口腔检查
定期到口腔科进行口腔检查,一般儿童每半年、成人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口腔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龋齿等口腔问题并及时处理。不同年龄人群口腔检查的频率可能需要调整,老年人由于口腔问题相对较多,可能需要更频繁的口腔检查。
五、龋齿的治疗
1.充填治疗
对于龋坏组织较少的情况,医生会去除龋坏的腐质后,用充填材料进行填充,恢复牙齿的外形和功能。常用的充填材料有树脂材料等。在儿童龋齿治疗中,需要考虑儿童的配合程度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充填材料和治疗方式。
2.根管治疗等其他治疗
如果龋齿已经引发牙髓炎等更严重的情况,可能需要进行根管治疗等。但在儿童龋齿治疗中,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尽量选择对儿童创伤小、更安全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