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郁症又称双相情感障碍,虽不能完全根治,但规范综合治疗可使很多患者达临床缓解,不过存在复发风险,其治愈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患者需长期配合治疗关注自身相关因素以遵循医生建议维持病情稳定
一、躁郁症的定义与特点
躁郁症又称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既有抑郁发作又有躁狂发作的精神障碍性疾病。其发病与遗传、神经生物学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等多种因素相关,患者的情绪状态在抑郁和躁狂之间交替或混合出现,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和社交功能。
二、关于治愈的现状
1.临床缓解情况
目前,虽然不能说所有躁郁症患者都能完全根治,但通过规范的综合治疗,很多患者可以达到临床缓解,即抑郁和躁狂的症状消失,社会功能恢复良好。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约60%-70%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经过系统治疗后能够达到临床缓解状态。例如,长期的追踪研究发现,遵循系统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的患者,在症状控制方面表现出较好的效果。
2.复发问题及应对
躁郁症存在较高的复发风险。有研究显示,首次发作后未经治疗的患者,复发率接近100%;而经过规范治疗的患者,5年内的复发率也较高。不过,通过持续的维持治疗可以显著降低复发风险。维持治疗通常需要较长时间,药物治疗是维持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心理治疗在预防复发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如认知行为疗法等可以帮助患者识别复发的早期征兆,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模式,从而更好地维持病情稳定。
三、影响治愈的因素
1.年龄因素
儿童和青少年患者: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病情可能相对复杂,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药物对生长发育的潜在影响,同时心理治疗的方式可能需要更贴合其心理发展特点,比如游戏疗法等。而且青少年患者的心理社会支持系统相对较单纯,家庭的积极配合对于治疗效果影响较大。
老年患者:老年躁郁症患者可能同时伴有其他躯体疾病,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增加,治疗时需要更加谨慎地选择药物,并密切监测躯体健康状况。此外,老年患者的认知功能可能有所下降,心理治疗的实施也需要考虑其认知水平和接受程度。
2.性别因素
女性患者:女性患者的躁郁症发作可能与月经周期、怀孕、分娩等生理阶段相关。例如,产后抑郁症是女性躁郁症发作的一个重要诱因,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这些特殊生理时期对病情的影响,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女性患者在社会角色中可能承担更多家庭责任,心理压力来源较为复杂,心理治疗中需要针对其独特的心理社会因素进行干预。
男性患者:男性患者的发病可能与社会压力、不良生活方式(如酗酒、吸烟等)等因素关系更密切,在治疗中需要引导男性患者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同时关注其社会支持系统,帮助其建立健康的应对压力的模式。
3.生活方式因素
规律的生活作息:保持固定的睡眠时间、起床时间以及合理的饮食规律对于躁郁症患者的病情稳定非常重要。研究表明,睡眠紊乱是躁郁症发作的重要诱发因素之一,而不规律的饮食可能影响患者的营养状况和身体代谢,进而影响情绪状态。例如,充足且规律的睡眠有助于调节大脑神经递质的平衡,对稳定情绪有积极作用。
适度运动: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身体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有助于改善情绪。有研究发现,每周进行一定量(如15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的躁郁症患者,其抑郁和躁狂症状的严重程度相对较低,且复发风险也有所降低。但运动强度和方式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调整,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身体疲劳反而诱发病情波动。
避免不良物质接触:酒精、毒品等物质会严重干扰大脑的神经功能,增加躁郁症的发作风险和加重病情。因此,患者需要严格避免接触这些不良物质。
4.病史因素
首次发病的病程长短:首次发病时病程较短的患者,在早期及时接受规范治疗,往往预后相对较好。因为早期病情相对较轻,大脑神经功能的紊乱程度相对较低,通过及时干预更容易控制症状并防止病情迁延。
既往治疗情况:既往接受过不规范治疗(如自行停药、用药剂量不合理等)的患者,病情更容易反复,治疗难度相对较大。而既往遵循规范治疗方案且治疗效果较好的患者,再次治疗时可以借鉴之前的有效治疗经验,调整方案后往往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总之,躁郁症通过规范的综合治疗有很大机会实现临床缓解,但要完全治愈并防止复发需要患者长期配合治疗,关注自身各方面因素对病情的影响,积极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