髌骨骨折手术后疼痛怎么办
术后疼痛需多方面处理,通过VAS评估疼痛程度,非药物措施有体位调整、冷敷热敷、心理干预,药物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康复训练要注意时机、原则及训练中疼痛应对,儿童和老年患者有特殊注意事项,如儿童评估结合表现、训练需专业指导,老年用药关注不良反应、训练缓慢轻柔并关注基础疾病。
一、术后疼痛的评估
1.疼痛程度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让患者根据自己感受到的疼痛程度在0-10分的标尺上标记,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痛,以此准确判断疼痛程度,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对疼痛感知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更难准确表达,需结合行为表现等综合评估。
二、非药物缓解措施
1.体位调整
对于髌骨骨折手术后患者,合适的体位有助于减轻疼痛。例如,可将患肢适当抬高,高于心脏水平,这样有利于促进静脉回流,减轻患肢肿胀,从而缓解因肿胀压迫等导致的疼痛。不同年龄患者体位调整需注意,儿童骨骼肌肉等发育未成熟,调整体位时要轻柔,避免造成二次损伤。
避免患肢过度受压,如侧卧时要注意避免术侧肢体长时间受压。
2.冷敷与热敷
冷敷:在术后早期(一般建议24-48小时内),可使用冰袋对手术部位进行冷敷,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冷敷能够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局部充血,降低神经末梢的敏感性,从而减轻疼痛。但要注意避免冰袋直接接触皮肤,可使用毛巾等隔开,防止冻伤。对于儿童,冷敷时间要更短,且需密切观察皮肤情况。
热敷:在术后48小时后,可根据恢复情况进行热敷。热敷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淤血吸收,缓解疼痛。可使用热水袋或热毛巾进行热敷,温度一般控制在40-50℃,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3-4次。不同年龄患者热敷温度和时间要根据个体耐受情况适当调整,老年人皮肤感觉相对不敏感,要防止烫伤。
3.心理干预
术后患者可能因对疾病恢复的担忧等产生焦虑情绪,进而加重疼痛感知。医护人员可通过与患者沟通交流,给予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焦虑。对于儿童患者,家长的陪伴和安抚也非常重要,家长可通过讲故事、玩耍等方式转移儿童注意力,减轻其对疼痛的关注。不同性别患者心理状态可能有差异,女性患者可能相对更易焦虑,需针对性进行心理干预。
三、药物缓解(仅说明药物名称,不涉及服用指导)
1.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具有抗炎、镇痛作用,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来减轻疼痛。但要注意不同年龄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不同,儿童使用需谨慎,要根据体重等情况严格控制,避免不良反应。老年人使用时要关注胃肠道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因为老年人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弱。
四、康复训练相关疼痛处理
1.康复训练时机与原则
术后早期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有助于促进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但训练过程中可能会引起疼痛。要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循序渐进开展康复训练。例如,术后1-2周可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每次收缩持续5-10秒,放松10秒,重复10-15次,每天3-4组。在训练前可适当进行局部按摩等放松措施,减轻训练时的疼痛。不同年龄患者康复训练强度和方式要调整,儿童康复训练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轻柔进行,避免过度训练导致疼痛加剧和损伤。
2.训练中疼痛应对
如果康复训练过程中出现疼痛加剧情况,应立即停止当前训练动作。分析疼痛原因,若是训练强度过大等原因,可适当调整训练强度和方式。比如将等长收缩训练的频率和次数适当降低,待疼痛缓解后再逐步增加训练强度。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康复训练时更要密切关注疼痛情况,防止因疼痛引发心血管不良事件。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儿童髌骨骨折术后疼痛处理要更加谨慎。在疼痛评估时要结合儿童的哭闹、肢体动作等表现综合判断。非药物干预方面,冷敷时间要短,康复训练要在专业医生和康复治疗师严格指导下进行,避免因不当操作导致疼痛加重和影响骨折愈合。家长要给予更多的安抚和陪伴,缓解儿童的紧张情绪,从而间接减轻疼痛感受。
2.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术后疼痛可能与机体恢复能力下降等因素相关。在药物使用上要更加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如非甾体抗炎药对胃肠道的刺激可能更明显,要密切观察老年患者有无腹痛、黑便等情况。康复训练要更加缓慢、轻柔,根据老年患者的身体耐受情况调整,同时要关注老年患者的心血管等基础疾病情况,防止康复训练诱发基础疾病发作而加重疼痛相关的不良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