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急性骨髓炎
急性骨髓炎是由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骨膜、骨皮质和骨髓组织的急性炎症,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男性多于女性,有血源性、创伤性、蔓延性等感染途径,起病急骤有全身和局部症状,可通过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诊断,需抗生素和手术治疗,早期治大多可愈,不及时可转慢性,儿童和成人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康复需功能锻炼。
一、定义
急性骨髓炎是由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的骨膜、骨皮质和骨髓组织的急性炎症。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男性多于女性,常与身体其他部位的化脓性病灶有关,如疖、痈、扁桃体炎等,细菌可通过血液循环传播至骨骼,也可通过直接蔓延等方式感染骨骼。
二、病因
1.病原体:最常见的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约占75%-80%,其次是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等。不同年龄段病原体有一定差异,儿童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成人也可由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引起。
2.感染途径
血源性感染: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病灶,如皮肤疖肿等,细菌进入血液循环,随血流到达骨骼,儿童长骨干骺端是常见发病部位,因为该处血流缓慢,细菌易停留繁殖。
创伤性感染:开放性骨折后,骨折端与外界相通,细菌直接侵入骨骼引起感染;手术操作等医源性因素也可能导致细菌侵入骨骼引发急性骨髓炎。
蔓延性感染:邻近软组织感染直接蔓延至骨骼,如脓性指头炎可蔓延至指骨引起骨髓炎。
三、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起病急骤,患者常有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以上,伴有寒战、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小儿患者可能表现为烦躁、哭闹不安等。
2.局部症状
疼痛:早期患部出现持续性剧痛,患肢不敢活动,因骨骼内压力增高,疼痛较为剧烈。
红肿热痛:随着病情发展,局部出现红肿,温度升高,有压痛,病变部位附近关节可能出现反应性积液。
功能障碍:由于疼痛和局部炎症,患肢活动受限,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拒绝使用患肢。
四、诊断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多,可出现核左移现象,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ESR)通常明显升高,这些指标可反映炎症的活动程度。
血培养:早期血培养可检出致病菌,对明确病原体有重要意义,但阴性结果不能排除急性骨髓炎。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早期X线检查可能无明显异常,一般在发病后2周左右才出现骨破坏、骨膜反应等改变,表现为骨质疏松、骨质破坏等。
CT检查:对于早期骨髓炎的诊断比X线更敏感,可发现骨皮质的微小破坏、骨膜下脓肿等。
磁共振成像(MRI):早期即可发现骨髓内的炎性改变,能清晰显示软组织炎症范围、骨破坏程度等,对急性骨髓炎的早期诊断价值较高。
五、治疗
1.抗生素治疗:早期应足量、足疗程应用敏感抗生素,根据血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生素种类。在病原菌未明确前,可选用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常见致病菌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
2.手术治疗
钻孔引流或开窗减压:目的是引流脓液,减轻骨内压力,防止炎症进一步扩散和缓解疼痛。对于早期诊断明确的急性骨髓炎,应尽早进行手术引流。
清创术:对于有明显死骨形成、软组织感染严重等情况,可在合适时机进行清创手术,清除坏死组织和死骨等。
六、预后及康复
1.预后:早期诊断、及时有效的治疗,大多数患者可治愈,预后较好。但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可能转变为慢性骨髓炎,出现反复发作、窦道形成、骨质破坏等,严重影响肢体功能,甚至可能导致脓毒血症等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
2.康复:在急性骨髓炎病情控制后,需要进行康复训练,包括患肢的功能锻炼,如关节活动度训练、肌肉力量训练等,以促进患肢功能恢复,减少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的发生。康复训练应在医生指导下逐步进行,根据患者恢复情况调整训练强度和内容。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急性骨髓炎对其骨骼生长发育可能产生影响,如累及骨骺,可能导致肢体短缩、畸形等。在治疗过程中,除了积极抗感染和手术治疗外,要密切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评估骨骼发育状况,康复训练要注重儿童的依从性和安全性,采用适合儿童的训练方式和强度。
2.成人患者:成人急性骨髓炎在治疗上基本遵循上述原则,但成人可能有基础疾病等情况,在选择抗生素时要考虑药物对基础疾病的影响,同时要注意成人对疼痛等症状的耐受情况,及时发现病情变化,积极治疗以防止转为慢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