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萎缩的原因和治疗
牙龈萎缩的原因包括牙周疾病、刷牙方法不当、不良修复体、遗传因素、全身性疾病等;治疗方法有治疗牙周疾病、纠正不良刷牙习惯、更换合适修复体、针对全身性疾病治疗、手术治疗等,不同原因导致的牙龈萎缩需采取相应治疗措施,且不同年龄、身体状况等的患者在治疗时需考虑各自特点。
一、牙龈萎缩的原因
1.牙周疾病:牙周炎是导致牙龈萎缩的主要原因之一。牙菌斑、牙结石等长期堆积在牙齿表面,引发牙龈的慢性炎症,炎症会破坏牙龈组织和牙槽骨,使得牙龈逐渐萎缩。例如,有研究表明,牙周炎患者中牙龈萎缩的发生率较高,随着牙周炎病情的进展,牙龈萎缩的程度可能会加重。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可能患牙周炎,但中老年人相对更为常见,这与年龄增长导致的口腔自洁能力下降等因素有关。
2.刷牙方法不当:不正确的刷牙方式,如用力过度、刷牙姿势不正确(如横向刷牙)等,会对牙龈造成机械性损伤,长期如此可引起牙龈萎缩。年轻人由于可能存在不正确的刷牙习惯,如为了快速清洁牙齿而用力横刷,更容易出现因刷牙不当导致的牙龈萎缩。
3.不良修复体:不合适的假牙、牙套等修复体,会对牙龈组织产生持续的刺激,影响牙龈的正常血液循环和营养供应,进而导致牙龈萎缩。这种情况在佩戴假牙的人群中较为常见,尤其是假牙制作不合适的患者,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都可能发生,关键在于修复体的适配性。
4.遗传因素:某些遗传因素可能使个体更容易出现牙龈萎缩的情况。有家族遗传倾向的人群,其牙龈组织对各种刺激的耐受性可能相对较差,在相同的外界因素影响下,更易发生牙龈萎缩。遗传因素对牙龈萎缩的影响在不同个体间存在差异,无法简单根据年龄或性别一概而论,但有家族史的人群需要更加关注口腔健康。
5.全身性疾病:一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与牙龈萎缩相关,如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身体的抵抗力下降,口腔内的细菌更容易滋生,容易引发牙周组织的病变,从而导致牙龈萎缩。糖尿病患者无论年龄大小、男女,都可能因血糖代谢异常而增加牙龈萎缩的风险。此外,像血液系统疾病等也可能间接影响牙龈的健康状况,导致牙龈萎缩的发生。
二、牙龈萎缩的治疗
1.治疗牙周疾病:对于由牙周炎等牙周疾病引起的牙龈萎缩,首先需要进行牙周基础治疗,如洗牙(龈上洁治)去除牙结石、牙菌斑,必要时进行龈下刮治,彻底清除牙周袋内的菌斑和牙石。通过控制牙周炎症,阻止牙龈萎缩进一步加重。在治疗过程中,不同年龄的患者需要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和口腔耐受情况调整治疗方案,例如儿童患者由于口腔组织较为娇嫩,治疗时需要更加轻柔操作。
2.纠正不良刷牙习惯:指导患者采用正确的刷牙方法,如巴氏刷牙法,即刷毛与牙长轴呈45°角指向根尖方向,按照牙龈-牙交界区,使刷毛一部分进入龈沟,一部分铺于龈缘上,尽可能伸入邻间隙内,用轻柔压力使刷毛在原位进行前后方向短距离的水平颤动,每次颤动4-5次,颤动时牙刷移动约1mm,每次只刷2-3颗牙齿,再将牙刷移至下一组牙齿,重复以上动作。通过纠正不当刷牙习惯,减轻对牙龈的损伤,促进牙龈健康的恢复。对于儿童,家长需要帮助和监督其养成正确的刷牙习惯,因为儿童口腔卫生意识和能力相对较弱。
3.更换合适修复体:如果牙龈萎缩是由不良修复体引起,需要及时更换合适的修复体。牙医会根据患者的口腔情况重新制作适配的假牙或牙套等修复体,以减少对牙龈的刺激,促进牙龈组织的恢复。不同年龄和口腔状况的患者在更换修复体时需要遵循不同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例如老年人可能存在口腔组织萎缩等特殊情况,需要更加精细地调整修复体。
4.针对全身性疾病治疗:对于由全身性疾病导致的牙龈萎缩,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如糖尿病患者需要通过控制饮食、合理用药等方式将血糖控制在稳定水平,以利于口腔牙周组织的恢复。在治疗全身性疾病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尤其是对于有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需要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不良影响。
5.手术治疗:在牙龈萎缩较为严重,影响美观或功能时,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如牙龈移植术等。通过手术方法移植健康的牙龈组织来覆盖萎缩的部位,改善牙龈的外观和功能。但手术治疗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来决定是否采用手术以及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不同年龄的患者手术风险和术后恢复情况有所不同,例如儿童患者术后恢复相对较快,但需要特别注意口腔护理以防止感染等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