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什么意思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胃黏膜层有慢性炎症但无萎缩性改变的常见消化系统疾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生活方式等相关,有多样临床表现,可通过胃镜和幽门螺杆菌检测诊断,治疗以非药物干预为主,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定义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它是指胃黏膜层出现慢性炎症,但不存在胃黏膜萎缩性改变的胃部病症。其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比如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不良的生活方式(像长期吸烟、酗酒、饮食不规律等)、自身免疫因素等都可能参与到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
二、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是定植在胃黏膜的一种细菌,它可以通过其产生的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为自身营造碱性环境,同时其产生的毒素等物质会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破坏胃黏膜的防御屏障,进而引发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
不良生活方式
饮食方面:长期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或者过度饮酒、吸烟等,会反复刺激胃黏膜,影响胃黏膜的正常修复和防御功能,增加患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风险。例如,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酒精会直接损伤胃黏膜,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引发炎症反应。
作息不规律:长期熬夜等作息不规律的情况会影响胃的正常蠕动和分泌功能,导致胃酸分泌失调,胃黏膜的血液循环也可能受到影响,从而容易诱发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三、临床表现
症状多样性: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而有症状的患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等;还可能出现腹胀、早饱、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表现可能略有差异,一般来说,女性在情绪波动较大时,症状可能会更明显;老年人由于胃肠功能本身减弱,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容易被忽视。
与年龄、病史的关系:对于儿童患者,若有不良喂养习惯等病史,可能会出现反复腹痛、食欲减退等表现;有既往胃部手术史等病史的人群,发生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风险相对较高,且症状可能会受到原有病史的影响而有所不同。
四、诊断方法
胃镜检查:胃镜是诊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重要手段,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形态,如是否存在充血、水肿、红斑等表现,还可以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炎症的程度和类型,这是诊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金标准。
幽门螺杆菌检测: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尿素呼气试验、胃镜下活检快速尿素酶试验等。通过检测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助于明确病因,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常见的病因之一,若存在感染,后续治疗需要考虑针对幽门螺杆菌的清除。
五、治疗原则(非药物干预为主)
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调整:建议患者保持规律的饮食,定时定量进餐,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同时要戒烟限酒,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
作息调整:保证充足的睡眠,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以维持胃黏膜正常的修复和代谢功能。
针对病因治疗:如果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要根据相关指南进行规范的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但具体的药物使用需遵循专业医生的指导,患者自身只需配合完成相关检查和按照医生要求进行治疗即可。对于有自身免疫因素相关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需要针对自身免疫情况进行相应的评估和处理,但相对较为少见。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多与不良喂养习惯有关,家长要特别注意儿童的饮食卫生,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让孩子食用过于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条等。同时,要关注孩子的腹痛、食欲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且在就医过程中要如实向医生提供孩子的喂养史等相关病史信息。
老年患者:老年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胃肠功能较弱,在生活方式调整方面要更加谨慎,饮食上要注意精细易消化,避免食用过硬、过冷、过热的食物。由于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其他基础疾病,在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比如在使用某些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就医时要详细告知医生既往病史和目前正在服用的药物等情况。
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情绪波动较大时,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症状可能会加重,因此要注意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中,可通过适当的运动、听音乐等方式来缓解压力,调节情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