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预防糖尿病足的早期症状
为预防糖尿病足,需从多方面着手。控制血糖水平要规律用药与监测、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保护足部皮肤要正确清洁、避免受伤;定期足部检查包括自我检查和专业医疗检查;管理基础疾病要控制高血压、调节血脂,将各项指标控制在合适范围以降低糖尿病足发生风险。
一、控制血糖水平
1.规律用药与监测:糖尿病患者需严格遵循医嘱规律使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定期监测血糖,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如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mmol/L,餐后血糖控制在10mmol/L以下等。研究表明,良好的血糖控制可显著降低糖尿病足的发生风险,长期高血糖会导致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是引发糖尿病足的重要因素,通过规范控制血糖能延缓神经和血管病变的进展。对于不同年龄的糖尿病患者,儿童及青少年糖尿病患者需在家长协助下严格执行治疗方案,老年糖尿病患者要注意避免低血糖发生,因为低血糖可能增加跌倒等导致足部损伤的风险;女性糖尿病患者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可能需要调整药物剂量以维持血糖稳定。
2.健康生活方式助力血糖控制:保持均衡饮食,控制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摄入比例,多吃蔬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适度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运动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帮助控制血糖。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都应遵循这些原则,例如办公室职员可利用工作间隙进行短时间的走动,退休人员可选择适合自己的舒缓运动项目。
二、保护足部皮肤
1.正确清洁足部:每天用温水(温度不宜过高,37~40℃为宜)清洗足部,水温要先由患者用手试温,避免烫伤,清洗时用柔软的毛巾轻轻擦干,尤其要注意趾间的清洁干燥。糖尿病患者由于神经病变可能对温度不敏感,容易被烫伤,所以一定要仔细试温后再清洗。对于足部皮肤干燥的患者,可使用温和的润肤霜,但不要涂抹在趾间,防止引起感染。
2.避免足部受伤:选择合适的鞋袜,鞋子要宽松、舒适、透气,避免穿尖头鞋、高跟鞋等;袜子要选择棉质、柔软、无弹性的,每天更换。注意避免足部受到外伤,如不要赤足行走,避免接触尖锐物品,修剪趾甲时要注意平齐修剪,不要过短或过深,防止损伤甲沟引起感染。特殊人群中,儿童糖尿病患者足部皮肤娇嫩,家长要特别留意为其选择合适的儿童专用鞋袜,并监督其正确修剪趾甲;老年糖尿病患者足部皮肤更易干燥、脆弱,要更加细心护理,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导致足部受压。
三、定期足部检查
1.自我检查:糖尿病患者每天应自我检查足部,观察足部皮肤有无红肿、破溃、水疱、皲裂等情况,检查趾间是否有异常,触摸足部皮肤温度是否正常,有无感觉减退等。通过自我检查能及时发现足部的细微变化,以便尽早采取措施。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都应养成每日自我检查足部的习惯,例如年轻女性糖尿病患者可能更关注足部外观是否影响美观,但更要重视健康状况;老年男性糖尿病患者可能因视力等原因需更仔细检查或借助放大镜等辅助工具。
2.专业医疗检查:定期到医院进行足部专业检查,包括医生对足部神经病变的检查(如温觉、痛觉、振动觉等检查)和血管病变的检查(如足背动脉搏动检查等)。一般建议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足部专科检查,对于血糖控制不佳、有足部溃疡病史等高危人群应缩短检查间隔。专业检查能更精准地发现潜在的足部问题,早期干预。例如,对于有长期糖尿病病史且血糖控制不稳定的患者,需增加检查频率,以便及时发现神经病变或血管病变的进展情况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四、管理基础疾病
1.控制高血压: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要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能耐受者可进一步降低),高血压会加重糖尿病患者的血管病变,增加糖尿病足的发生风险。可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如低盐饮食、适量运动等)和遵医嘱服用降压药物来控制血压。不同年龄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在药物选择上有所不同,老年患者要注意避免降压过快过低导致重要脏器灌注不足;女性患者在选择某些降压药物时需考虑对月经等的影响。
2.调节血脂:血脂异常也是糖尿病患者发生血管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要将血脂控制在合适范围,如总胆固醇<4.5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6mmol/L等。通过饮食控制(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运动以及必要时的药物治疗来调节血脂。例如,有高脂血症的糖尿病患者应减少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的摄入,增加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摄入,如深海鱼类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