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骨髓炎是什么
慢性骨髓炎是由细菌感染致病程超3个月的骨骼慢性炎症性疾病,病因包括致病菌感染和急性骨髓炎治疗不当,局部有窦道形成、疼痛肿胀等表现,全身急性发作时可有发热寒战等,诊断靠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治疗分手术和抗生素,不同人群有特点及注意事项,儿童要防影响骨生长,老人要控基础病,女性要考虑生理影响,男性要戒烟。
一、定义
慢性骨髓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骨骼的慢性炎症性疾病,通常是急性骨髓炎治疗不彻底或细菌毒力低等原因导致病程迁延不愈,病程一般超过3个月。
二、病因
1.致病菌感染:常见的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侵入骨组织后,由于骨组织的特殊结构等因素,细菌难以被完全清除,从而引发慢性炎症。例如,当皮肤有伤口,细菌通过伤口侵入骨组织,若机体免疫力不足以完全清除细菌,就可能发展为慢性骨髓炎。
2.急性骨髓炎治疗不当:急性骨髓炎在急性期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如抗生素使用不规范、手术引流不彻底等,使得感染持续存在,进而转变为慢性骨髓炎。比如,急性骨髓炎时抗生素使用剂量不足或疗程不够,不能完全杀灭细菌,残留的细菌在骨组织中继续繁殖,导致炎症迁延不愈。
三、临床表现
1.局部表现
窦道形成:皮肤表面可出现经久不愈的窦道,窦道内会有脓性分泌物排出,有时还可排出死骨。这是因为感染病灶与外界相通,炎症持续刺激导致窦道形成,脓性分泌物和死骨通过窦道排出。
局部疼痛、肿胀:病变部位可能会有反复的疼痛和肿胀,活动时疼痛可能加重。由于炎症的持续存在,骨组织不断受到刺激,导致局部出现疼痛和肿胀的症状。
2.全身表现:在慢性期,全身症状一般不明显,但在急性发作时,可能会出现发热、寒战等全身感染症状。急性发作时,细菌大量繁殖,机体的免疫反应被激活,从而出现发热、寒战等全身表现。
四、诊断
1.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早期X线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骨皮质增厚、骨密度增高、骨质破坏等表现,还可能看到死骨形成。例如,慢性骨髓炎患者的X线片上可能会显示出骨破坏区域周围有硬化骨形成。
CT检查:对于发现细小的死骨、骨膜下脓肿等比X线更敏感。CT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骨组织的细微结构,有助于发现X线不易察觉的病变。
MRI检查:在炎症早期就能发现骨髓水肿等改变,对诊断慢性骨髓炎早期病变有重要价值。MRI能够通过不同的成像序列清晰显示骨髓、软组织等的病变情况。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在急性发作期,白细胞计数可能会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这是机体免疫反应的表现,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多提示有感染存在。
血沉、C-反应蛋白:这两项指标在炎症活动期通常会升高,可作为判断炎症活动程度的指标。血沉加快和C-反应蛋白升高反映了体内炎症的存在和活跃程度。
五、治疗原则
1.手术治疗:手术是治疗慢性骨髓炎的重要手段,目的是清除感染病灶、死骨等。例如,通过病灶清除术,将病变的骨组织、死骨以及感染的肉芽组织等清除,促进病变部位的愈合。对于一些病情复杂的患者,可能还需要进行骨移植等手术来修复骨缺损。
2.抗生素治疗: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但需注意长期使用抗生素可能会导致细菌耐药等问题。在慢性骨髓炎的治疗中,抗生素主要用于控制急性发作期的感染,或者在手术前后预防感染。
六、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慢性骨髓炎可能与外伤后感染等因素有关,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对骨生长的影响。手术时要尽量减少对骨骺等生长部位的损伤,抗生素的使用要考虑儿童的年龄和体重等因素,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药物。例如,一些抗生素可能对儿童的软骨发育等有潜在影响,需要谨慎选择。
2.老年人:老年人慢性骨髓炎患者可能同时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在治疗时要注意控制基础疾病,因为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慢性骨髓炎的治疗效果和预后。例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会影响伤口愈合,所以在治疗慢性骨髓炎的同时要积极控制血糖。
3.女性:女性慢性骨髓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考虑到月经周期等因素对身体的影响,在使用药物等治疗时要注意药物对月经等生理周期的可能影响。同时,在康复过程中要注意心理调节,因为慢性疾病可能会对女性的心理产生一定影响。
4.男性:男性慢性骨髓炎患者在生活方式方面,如果有吸烟等不良习惯,要建议其戒烟,因为吸烟会影响血液循环,不利于慢性骨髓炎病变部位的愈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