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成人肠痉挛
成人肠痉挛是一种以阵发性脐周腹痛为主要表现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病因包括饮食、肠道气体、胃肠道激素及其他因素,临床表现为脐周阵发性绞痛等,诊断主要依症状和病史,需与其他疾病鉴别,治疗有非药物和药物干预,预后良好,可通过合理饮食等预防。
一、定义
成人肠痉挛是一种以阵发性腹痛为主要表现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是由于肠壁平滑肌强烈收缩而引起的阵发性腹痛。
二、病因
1.饮食因素:
进食过多生冷食物,如大量饮用冰镇饮料、食用刚从冰箱取出的水果等,可刺激肠道,引起肠痉挛。例如,有研究发现,短时间内大量摄入低温食物的人群,发生肠痉挛的概率相对较高。
暴饮暴食,使肠道负担加重,也可能诱发肠痉挛。
2.肠道气体产生过多:
吞咽大量空气,比如进食过快、嚼口香糖等,可导致肠道内气体增多,引发肠痉挛。
某些食物在肠道内被细菌发酵产生过多气体,如豆类、洋葱等,也可能引起肠道痉挛。
3.胃肠道激素:
一些胃肠道激素的变化可能与肠痉挛的发生有关,例如,有研究表明,某些情况下胃肠道多肽类激素的异常分泌可能影响肠道的运动功能,从而诱发肠痉挛。
4.其他因素:
腹部受凉,会使肠道蠕动加快,容易引起肠痉挛。
精神因素,如焦虑、紧张等情绪波动,可能通过神经调节影响肠道的运动,导致肠痉挛发作。另外,一些全身性疾病,如过敏性紫癜等,也可能累及肠道,引发肠痉挛。
三、临床表现
1.腹痛:
疼痛部位以脐周为主,疼痛程度轻重不一,可为阵发性的绞痛。例如,疼痛发作时患者往往会蜷缩身体,以缓解疼痛。
发作时间不固定,短则几分钟,长则数十分钟不等,可自行缓解。
2.其他表现:
部分患者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这是因为肠道痉挛刺激了胃肠道的神经,引起反射性的恶心、呕吐。
一般来说,患者的腹部查体可能无明显的阳性体征,或者仅有轻度的腹部压痛,但压痛部位不固定。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如典型的阵发性脐周腹痛、可自行缓解等表现,再结合详细的病史询问,了解有无饮食不当、腹部受凉等诱因。一般通过临床表现即可初步诊断为成人肠痉挛,但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引起腹痛的疾病。
2.鉴别诊断:
急性阑尾炎:急性阑尾炎初期也可表现为脐周疼痛,随后转移至右下腹并固定,伴有发热、白细胞升高等表现,与肠痉挛的疼痛特点及伴随症状不同,通过详细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可鉴别。
肠梗阻:肠梗阻除了腹痛外,还伴有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典型表现,腹部X线等检查可发现肠管扩张、气液平面等特征,与肠痉挛不同。
输尿管结石:输尿管结石引起的疼痛多为腰腹部绞痛,可向会阴部放射,伴有血尿等表现,通过泌尿系统超声等检查可鉴别。
五、治疗与干预
1.非药物干预:
腹部保暖:可以使用热水袋热敷腹部,温度适中,一般维持在40-50℃左右,每次热敷15-20分钟,以缓解肠道痉挛,因为腹部受凉是肠痉挛的常见诱因之一,保暖有助于改善肠道血液循环,减轻痉挛。
调整饮食:发作时应避免进食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让肠道得到休息,有助于缓解肠痉挛。
按摩:患者可采取仰卧位,放松腹部,用手掌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轻轻按摩腹部,按摩力度适中,每次按摩10-15分钟,通过促进肠道蠕动,可能缓解肠痉挛。
2.药物治疗:
当腹痛较为严重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一些解除肠道痉挛的药物,如颠茄片等,但需注意药物的使用应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因为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可能不同。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要尤其谨慎使用可能影响发育等的药物。
六、预后与预防
1.预后:
成人肠痉挛一般预后良好,经过适当的处理后,腹痛多可缓解,而且肠痉挛发作通常是间歇性的,不会对肠道功能造成长期的严重影响。但如果频繁发作且病因未去除,可能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2.预防:
合理饮食: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减少生冷、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以维持肠道正常功能。
注意腹部保暖: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尤其是在季节交替时,夜间睡眠要盖好被子,防止腹部受凉。
保持良好心态:避免长期处于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中,可通过适当的方式缓解压力,如运动、听音乐等,因为精神因素与肠痉挛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积极治疗原发病:对于患有可能累及肠道的全身性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控制过敏性紫癜等疾病的病情,减少肠痉挛的诱发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