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颈骨折如何康复
股骨颈骨折康复包括康复训练的时机与原则、康复中的护理要点及康复效果的评估与调整。早期以卧床康复训练预防并发症;中期增加关节活动度和部分负重训练;后期进行步态和肌力训练。护理要点有伤口、体位、饮食护理。要定期评估康复效果并据评估调整方案,不同人群康复有不同侧重点及需考虑特殊情况。
一、康复训练的时机与原则
1.早期康复(术后1-2周)
术后早期主要以卧床康复训练为主,目的是预防并发症,如深静脉血栓等。患者可进行踝泵运动,通过踝关节的屈伸运动,促进下肢血液循环。一般每分钟可进行10-15次,每次持续5-10分钟,每天可进行3-4组。同时,还可以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患者平卧,尽量收紧大腿前方肌肉,保持5-10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为一组,每天进行3-4组。对于老年患者,由于机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弱,更要注重早期康复训练的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导致伤口疼痛或影响骨折愈合。年轻患者可适当增加训练强度,但也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2.中期康复(术后2-12周)
当骨折有一定程度愈合后,可逐渐增加关节活动度训练。例如,在医护人员或康复治疗师的辅助下进行髋关节的屈伸、外展等被动活动,活动范围可逐渐从小幅度开始,如髋关节屈曲可从30°左右逐渐增加到60°-90°,外展从10°左右逐渐增加到30°左右,每次活动时间可控制在15-20分钟,每天进行2-3次。同时,可开始进行部分负重的站立训练,借助助行器等辅助器具,让患者逐渐适应身体重量在患肢的承载,初始负重重量一般为体重的1/4-1/3,随着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增加负重比例。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在进行康复训练时要注意血糖的监测,因为高血糖可能影响伤口愈合和康复训练的效果,训练前后都应关注血糖情况,必要时调整训练强度和饮食等。
3.后期康复(术后12周以后)
此阶段主要进行步态训练和肌力强化训练。步态训练包括平衡训练和步行训练,患者可在平坦地面上,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行走练习,从短距离行走逐渐过渡到长距离行走,注意保持身体平衡,步幅适中。肌力强化训练可进行抗阻训练,如使用弹力带进行髋关节周围肌肉的抗阻外展、内收等训练,每次训练10-15分钟,每周进行3-4次。对于肥胖患者,由于体重过重会增加髋关节的负担,康复训练时需要更加注重控制体重,可结合适当的饮食调整,在保证营养的前提下,减少高热量食物的摄入,以减轻患肢压力,促进康复。
二、康复中的护理要点
1.伤口护理
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定期观察伤口有无红肿、渗液等情况。如果是老年患者,皮肤愈合能力相对较差,更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进行伤口护理。一旦发现伤口有异常,应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
2.体位护理
对于股骨颈骨折患者,要避免患肢内收、外旋等不利于骨折愈合的体位。例如,在卧床时可在两腿之间放置梯形枕,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还要注意预防压疮,定期为患者翻身,一般每2小时翻身一次,翻身时要注意保护患肢,避免过度牵拉。
3.饮食护理
康复期间需要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尤其是富含蛋白质、钙、维生素等的食物。蛋白质有助于促进伤口愈合和组织修复,如瘦肉、鱼类、蛋类等;钙是骨骼愈合的重要原料,可多食用奶制品、豆制品等;维生素C等有助于促进胶原蛋白合成,可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对于老年患者,由于消化功能可能有所减退,要注意饮食的易消化性,可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对于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的患者,要注意控制饮食中盐和脂肪的摄入,保持饮食的均衡合理。
三、康复效果的评估与调整
1.定期评估
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如X线检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同时,评估关节活动度、肌力、行走功能等康复指标。一般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等时间节点进行定期评估。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评估的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年轻患者更关注骨折的完全愈合和关节功能的完全恢复,而老年患者除了关注骨折愈合外,还要注重生活自理能力的评估,以更好地回归日常生活。
2.调整康复方案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康复方案。如果骨折愈合缓慢,可能需要适当延长不负重或部分负重的时间;如果关节活动度恢复不理想,要增加关节活动度训练的强度和频率;如果肌力不足,要加强肌力强化训练的内容和强度。对于特殊人群,如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在调整康复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其心脑血管功能的承受能力,避免因康复方案调整不当导致心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