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胃肠病的发生与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脑-肠轴功能异常、肠道菌群失调相关,其中胃肠动力异常涉及神经-肌肉调控机制、年龄和生活方式影响;内脏高敏感性与肠道感觉神经末梢敏感性增高、性别和生活方式有关;脑-肠轴功能异常是中枢与胃肠双向调节失衡所致,受年龄和病史影响;肠道菌群失调因正常菌群失衡影响肠道功能,与生活方式和年龄相关
一、胃肠动力异常
1.相关机制:胃肠动力异常是功能性胃肠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正常情况下,胃肠道的蠕动、消化液的分泌等过程有着精细的神经-肌肉调控机制。例如,胃的排空依赖于胃平滑肌的有序收缩以及幽门括约肌的协调运动,若胃肠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会导致胃肠动力出现异常。研究表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约有50%-70%存在胃排空延迟的情况,这与胃窦-幽门-十二指肠的运动协调性障碍有关。
2.年龄因素影响:不同年龄阶段胃肠动力特点不同。儿童时期胃肠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相对更容易出现胃肠动力异常相关的功能性胃肠病,如婴幼儿的功能性消化不良可能与胃肠动力不成熟有关;而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胃肠平滑肌萎缩,神经节细胞减少,胃肠蠕动减慢,也更易发生胃肠动力异常相关的功能性胃肠病。
3.生活方式影响:长期饮食不规律,如暴饮暴食、饥饱无度等,会干扰胃肠正常的运动节律,影响胃肠动力。过度精神紧张、焦虑等情绪问题也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肠动力,例如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下的人群,功能性胃肠病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二、内脏高敏感性
1.相关机制:内脏高敏感性指胃肠道对通常不引起不适的刺激产生过强或异常的感觉。肠道感觉神经末梢对化学、机械等刺激的敏感性增高是其主要机制。例如,功能性肠病患者的肠黏膜感受器对膨胀、炎症介质等刺激的敏感性增强,导致患者出现腹痛、腹胀等症状。研究发现,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直肠气囊扩张时的痛阈明显低于正常人。
2.性别因素影响:在功能性胃肠病中,女性相对更易出现内脏高敏感性相关的情况。可能与女性的激素水平变化有关,如月经周期中雌激素水平的波动可能影响肠道的敏感性。例如,一些女性在月经前期功能性胃肠病症状会加重,可能与激素变化导致内脏高敏感性增强有关。
3.生活方式影响:长期不良的生活方式会加重内脏高敏感性。比如长期摄入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会反复刺激胃肠道黏膜,导致内脏感觉神经敏感性进一步增高。另外,长期的睡眠不足会影响神经内分泌调节,也可能使内脏敏感性升高。
三、脑-肠轴功能异常
1.相关机制:脑-肠轴是一个双向调节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与胃肠道之间通过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等途径相互沟通。当脑-肠轴功能异常时,会引发功能性胃肠病。例如,中枢神经系统对胃肠道的调控失衡,导致胃肠道的感觉、运动等功能紊乱。研究表明,功能性胃肠病患者存在脑影像学改变,如脑岛、前额叶等脑区的活动异常,影响了对胃肠道信号的处理和调控。
2.年龄因素影响:儿童时期脑-肠轴发育尚未成熟,若受到不良因素影响,如早期的肠道感染、心理创伤等,可能导致脑-肠轴功能异常,增加功能性胃肠病的发生风险。老年人随着脑功能的衰退,脑-肠轴的调节功能也会下降,更易出现脑-肠轴功能异常相关的功能性胃肠病。
3.病史因素影响:既往有胃肠道感染病史的人群,肠道黏膜可能受到损伤,炎症反应会影响脑-肠轴的正常功能,从而增加功能性胃肠病的发生概率。例如,曾经患过急性胃肠炎的患者,在康复后仍可能出现胃肠功能紊乱等功能性胃肠病表现。
四、肠道菌群失调
1.相关机制:肠道菌群与胃肠道的健康密切相关,正常的肠道菌群可以维持肠道的屏障功能、免疫功能等。当肠道菌群失调时,如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多,会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进而引发功能性胃肠病。例如,肠道菌群产生的短链脂肪酸等物质对维持肠道黏膜的完整性和正常功能有重要作用,菌群失调时短链脂肪酸产生减少,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容易出现胃肠不适症状。
2.生活方式影响: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会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因为抗生素在杀灭病原菌的同时,也会无差别地杀灭肠道有益菌。长期大量饮酒会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和代谢,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此外,饮食中膳食纤维摄入不足等也会影响肠道菌群的构成,增加功能性胃肠病的发生风险。
3.年龄因素影响:儿童肠道菌群处于不断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若喂养不当等,容易出现肠道菌群失调。老年人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自身调节能力减弱,更易发生肠道菌群失调相关的功能性胃肠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