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治疗包括复位、固定和康复治疗三部分。复位有手法复位(适用于移位不严重,需影像监测,依个体调整)和牵引复位(用于明显移位或不稳定骨折,依情况调重量和时间);固定分外固定(石膏固定需依部位定制,注意不同人群耐受性;支具固定具可塑性舒适性)和内固定(用于移位明显不稳定情况,依个体选固定物);康复治疗早期进行肌肉收缩和邻近关节活动度练习,中期逐步增加关节活动度和增强肌力,后期进行负重行走及全面功能恢复训练,各阶段依个体情况调整。
一、骨折复位
1.手法复位:适用于骨折移位不严重的情况,通过专业医师的手法操作,依据解剖学原理对胫骨平台骨折部位进行复位,利用力学等原理使骨折端恢复到接近正常的解剖位置,需在X线等影像设备监测下进行,确保复位效果,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因身体结构和损伤程度不同,手法操作需精准把握力度和角度,以达到良好复位。
2.牵引复位:对于一些有明显移位或不稳定的骨折,可采用牵引的方法,如皮肤牵引或骨牵引,通过持续的牵引力使骨折端逐渐复位,牵引重量和时间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年龄较小患者牵引重量需严格控制,避免影响骨骼正常发育,不同病史患者牵引时需考虑原有疾病对牵引耐受性的影响。
二、固定方法
1.外固定
石膏固定:将石膏绷带缠绕在患肢周围,形成固定的模型,对骨折部位起到制动作用,限制骨折端的活动,促进骨折愈合。石膏固定需根据骨折部位和形状进行定制,不同年龄患者皮肤对石膏的耐受性不同,儿童皮肤较娇嫩,需注意固定松紧度,避免引起皮肤损伤,不同生活方式患者在石膏固定期间需注意保持患肢清洁干燥,避免石膏污染。
支具固定:采用特制的支具对胫骨平台骨折部位进行固定,支具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和舒适性,能够较好地适应患肢的形态,提供稳定的固定效果。支具固定相对石膏固定更具透气性,对皮肤的刺激较小,不同性别患者因身体体型差异,支具选择需合适,有特殊病史患者需考虑支具材料是否会引起过敏等反应。
2.内固定:对于一些骨折移位明显、不稳定的情况,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内固定,但保守治疗一般不首选内固定,若涉及内固定则是通过植入钢板、螺钉等内固定物来维持骨折端的复位位置,内固定物的选择和放置需严格遵循手术规范,不同年龄患者骨骼生长发育情况不同,内固定物的选择和取出时间需综合考虑,女性患者若有特殊生育计划,需考虑内固定物对妊娠等的影响。
三、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骨折复位固定后1-2周):
肌肉收缩锻炼:指导患者进行患肢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如股四头肌、腓肠肌的收缩舒张练习,通过肌肉的收缩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不同年龄患者肌肉力量和耐力不同,锻炼强度需逐渐增加,女性患者在康复锻炼时需注意避免过度疲劳影响生活质量,有病史患者需根据自身疾病情况调整锻炼强度。
关节活动度练习:在不影响骨折固定的情况下,进行邻近关节的主动或被动活动度练习,如膝关节的屈伸活动(幅度较小),维持关节的活动功能,年龄较小患者关节活动度练习需轻柔,避免造成二次损伤,不同生活方式患者康复锻炼的时间和强度需结合其日常活动需求进行调整。
2.中期康复(骨折复位固定后2-8周):
逐步增加关节活动度:随着骨折的愈合进展,逐渐增加膝关节的屈伸活动范围,可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辅助下的主动活动或借助康复器械进行训练,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调整活动度增加的速度,男性患者体力相对较好,可适当增加康复锻炼的强度,但需注意避免过度用力,有特殊病史患者康复锻炼时需监测身体反应。
肌力增强锻炼:加强患肢肌肉的力量训练,如进行直腿抬高练习等,提高肌肉力量,为后期负重行走做准备,不同年龄患者肌力恢复情况不同,儿童恢复相对较快但需注意正确方法,女性患者在肌力增强锻炼时需注意自身身体协调性和平衡能力的训练。
3.后期康复(骨折复位固定8周后):
负重行走训练:根据骨折愈合的X线等检查结果,逐步开始患肢的部分负重行走,然后过渡到完全负重行走,行走训练需在平坦、安全的环境下进行,注意保持身体平衡,不同年龄患者负重行走的时间和重量需严格遵循康复进程,男性患者在负重行走初期可能更具积极性但需注意循序渐进,有病史患者需评估行走对原有疾病的影响。
全面功能恢复训练:进行平衡、协调能力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如上下楼梯、蹲起等训练,使患肢恢复到接近正常的功能状态,不同生活方式患者可根据其日常活动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功能恢复训练,女性患者在全面功能恢复训练时需关注自身身体的柔韧性和耐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