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骨平台骨折需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评估,治疗分非手术(石膏/支具固定、牵引)和手术(有明显移位等情况时,目的是恢复解剖结构和稳定性),术后康复分早期、中期、后期,还需预防及处理感染、膝关节僵硬、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
一、诊断评估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受伤机制,如受伤时的姿势、外力方向等,了解受伤时间、疼痛部位及程度等信息。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受伤原因可能不同,儿童多因运动损伤等,老年人可能与骨质疏松导致轻微外伤后易骨折有关。女性在绝经后骨质疏松风险较高,可能影响骨折的发生和恢复。
2.体格检查:检查胫骨平台区域有无肿胀、压痛、畸形、反常活动等,评估膝关节的稳定性,包括侧方应力试验、抽屉试验等,判断是否合并韧带损伤等。
3.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初步筛查的重要手段,可显示胫骨平台骨折的大致类型,如根据Schatzker分型分为六型,不同分型有不同的X线表现。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胫骨平台骨折的细节,包括骨折的粉碎程度、关节面塌陷情况、骨折块的移位方向等,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MRI检查:主要用于评估膝关节周围软组织,如韧带、半月板等有无损伤,对于合并软组织损伤的患者意义重大。
二、治疗方法
1.非手术治疗
石膏或支具固定:适用于无明显移位或轻度移位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通过固定膝关节于适当位置,限制骨折部位活动,促进骨折愈合。固定期间需密切观察患肢血运、感觉等情况,定期复查X线,了解骨折愈合进展。对于儿童患者,因骨骼具有一定可塑性,轻度移位的骨折可能通过石膏固定等非手术治疗有较好预后,但需定期随访观察骨折对位对线及膝关节发育情况。
牵引治疗:对于一些严重粉碎或移位明显但不适合立即手术的患者,可采用骨牵引,如跟骨牵引等,先纠正骨折的重叠移位,为后续手术创造条件。牵引过程中要注意预防牵引相关并发症,如牵引针处感染、肌肉萎缩等。
2.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当胫骨平台骨折存在明显移位(如关节面塌陷超过2-3mm、骨折块移位影响膝关节稳定性等)时,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恢复胫骨平台的解剖结构,重建膝关节的稳定性,以获得良好的关节功能。
手术方法:常见的手术方式有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根据骨折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材料,如钢板、螺钉等。对于复杂的胫骨平台骨折,可能需要结合植骨等技术来促进骨折愈合和关节面修复。手术操作需精细,尽量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以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三、术后康复
1.早期康复(术后1-6周):术后早期主要进行患肢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如股四头肌、腓肠肌的收缩舒张运动,以预防肌肉萎缩和促进血液循环。同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膝关节的屈伸活动度练习,但活动范围不宜过大,避免影响骨折愈合。对于儿童患者,康复训练需更加轻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和骨折恢复情况调整训练强度。
2.中期康复(术后6-12周):随着骨折初步愈合,逐渐增加膝关节的屈伸活动范围,可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被动和主动的屈伸练习,同时开始部分负重练习,如使用拐杖等辅助下的部分体重支撑。此阶段要注意避免过度负重导致骨折再移位等情况。
3.后期康复(术后3个月以上):当骨折达到临床愈合标准后,可逐渐增加负重程度,直至完全负重。同时加强膝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训练,如进行直腿抬高、蹲起等练习,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和活动功能。此阶段还可结合物理治疗,如热敷、理疗等,促进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四、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1.感染:手术部位感染是常见并发症之一。要严格手术无菌操作,术后密切观察伤口情况,如出现伤口红肿、渗液、发热等感染迹象,需及时进行抗感染治疗,必要时进行伤口清创等处理。对于糖尿病患者等易发生感染的特殊人群,要更加注重血糖控制和伤口的精心护理。
2.膝关节僵硬:长期固定或康复训练不及时易导致膝关节僵硬。预防措施包括早期规范的康复训练,康复训练要持之以恒。一旦出现膝关节僵硬,可通过加强康复训练、物理治疗(如持续被动活动CPM等)等方法进行纠正,严重者可能需要在麻醉下进行手法松解等治疗,但需谨慎操作。
3.创伤性关节炎:由于胫骨平台骨折累及关节面,术后有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的风险。预防措施包括手术中尽可能恢复关节面的平整,术后规范的康复训练以维持膝关节良好的活动度和稳定性。对于出现创伤性关节炎症状的患者,可采用药物治疗(如非甾体抗炎药等缓解疼痛)、物理治疗等方法改善症状,严重者可能需要考虑关节置换等手术治疗。